專題:A股2008劇痛
更多相關專題文章:
·悲愴A股2008
·A股全線墜落
·投資者對基金業(yè)很不滿
·多半基金在熊市中裸泳
·券商錯判市場的四大緣由
·券商集體錯判今年股市
·QFII引領游資化
·踏準政策節(jié)拍懸疑
·私募基金年均虧損逾30%
·大小非減持爭議關鍵在信息披露
·大小非至少套現(xiàn)261億元
·被迫持有中石油
·散戶平均賠5萬元
·機構投資者加劇股市動蕩
·機構破壞市場穩(wěn)定之癥結
·管理層為何難維穩(wěn)?
·中國式救市怪圈
·維穩(wěn)失敗的根源在監(jiān)管層2009
該救市,還是不該救市?對中國股市來說,始終是個問題。
幾乎從中國股市成立那天起,三大特征便如影隨形:其一,股市階段性暴漲和暴跌;其二,管理層鍥而不舍地試圖用政策信號或手段調控市場波動的努力;其三,對于是否應該救市的輿論交鋒。
與此相伴,幾乎一上任,監(jiān)管部門的歷屆領導便努力要完成一項任務:保持股市穩(wěn)定運行,既不因過度上漲給社會穩(wěn)定帶來隱患,也不因過度下跌使融資功能喪失殆盡。
其標志性愿景,曾經在2000年前后被市場耳熟能詳,那就是“穩(wěn)中有漲,漲幅有限”,多么愜意的一幅畫卷——企業(yè)順利融資,投資人踏實賺錢,社會穩(wěn)定無憂。但是,這幅畫卷總是曇花一現(xiàn)。更多的時候,中國股市像一艘航行在風浪中的船,無奈地在波峰和谷底之間顛簸。
比如,1993~1994年股市從1380點跌至325點,救市政策出臺后,兩個月暴漲300%至1000點;比如,1996年12月,在“12道金牌”警告及實質性措施出臺后,股市以大盤封住跌停板方式暴跌;比如,1999年在股市快速上漲30%后,官方媒體將行情定義為“恢復性上漲”,最終導致2001年股市沖高至2246點。不久,在國有股減持政策一廂情愿推出的情況下,股市飛流直下,邁入5年熊市歷程。其間,還伴隨著股市深度下挫后,政府部門改弦更張,決定不在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導致股市脈沖式短暫暴漲,隨后復深跌,等等。
無疑,不管哪一任監(jiān)管者,推出政策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甚至有時直接導致股市暴漲暴跌。為什么會這樣?
股市的漲跌緣由,本來并不復雜,它主要由經濟發(fā)展和企業(yè)盈利狀況和趨勢決定。當然,影響此二者的經濟政策,也密切左右市場。于是,我們看到在成熟市場,一到公布經濟和企業(yè)數(shù)據之時,股市便異常敏感。伴隨經濟政策的調整,股市也有所起伏。
在中國,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由于不承認投資者有能力理性判斷經濟和企業(yè)狀況,不承認投資者有能力承擔投資風險,監(jiān)管者往往在自認為市場過熱、過冷時,直接出臺針對市場走勢的政策。
這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當一輪牛市來臨,因擔憂市場漲高了之后監(jiān)管層出臺打壓措施,投資人總是蜂擁入市,竭盡全力在最短時間內爭搶暴利,這反而極易促使股市暴漲;當一輪熊市來臨,市場為了獲得政府救助,不得不“破罐子破摔”,往往導致股市暴跌。
其結果,中國的投資人和監(jiān)管者都異常艱辛。投資人需要在判斷經濟、企業(yè)因素外,用“第三只眼睛”觀察監(jiān)管者臉色;監(jiān)管者則需要把脈市場的漲跌情況,衡量出臺措施的火候和力度,力圖“小投入大產出”地解決問題。
雙方的博弈,形成了中國股市一道獨有的現(xiàn)象。它對雙方,都帶來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