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記者 張曉暉 臨行之前,四川某報的記者Y給我講述了一個故事,令我徹底改變了此次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的采訪計劃。
Y說,在地震重災區(qū)的某個村落,住著一位失去了很多近親的老人,老人孤獨的坐在村口,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里,村莊從未有過現(xiàn)在這般熱鬧: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那些名義上標榜自己“救災”、“援助”、“采訪”的來訪者,換了一茬又一茬。
頭一回,來訪者前來“援助”老人,回憶起那段可怕的場景,老人痛苦涕零,來訪者滿意而歸;第二次,新來者再訪老人,老人又哭了,來訪者亦滿意而歸;直到第三次,又有陌生人前來“關(guān)懷”,并且“善意”的幫助老人回憶起那段慘痛的經(jīng)歷,這次老人變得很堅強,沒有落下一滴眼淚,然而來訪者卻變得不高興了,說你經(jīng)歷了那么大的苦難,為何就沒有傷心難過寫在你的臉上?
第四次,第五次……依然源源不斷地,有著陌生面孔、各色口音的人群從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涌到這個村落,都會順道前來看望這位老人。
再后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去過災區(qū)的訪者,回家之后,都會滔滔不絕地證明自己當時是如何的英勇,如何的具有愛心,比如陽光明媚的日子變成了綿綿不斷的陰雨天——道路充滿塌方的危險;比如輕微的搖晃變成了危險的余震——也許512那樣的地震隨時都有可能再次上演。
還有更為夸張的版本,比如綿陽采訪中面臨核輻射的風險、轟隆隆的泥石流就在身后追趕、差點被滾落的巨石砸中等等數(shù)不清的“英雄事跡”,在一次次的觥籌交錯中,被提及,成為“英勇”的去過災區(qū)的探險家、慈善家值得炫耀的談資,爾后眾人紛紛端起酒杯向“英雄”致敬,紅光滿面的“英雄”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這樣的飯局,至少我已經(jīng)吃了不下十回。
至于那些捐了幾件礦泉水、送了幾盒創(chuàng)可貼的企業(yè),形象也在一夜之間突然就變得“高大”了起來——至少跟“三鹿”這樣的毒奶粉工廠相比,這些企業(yè)仿佛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躋身最受人尊重的企業(yè)之列。
如果災難帶給社會的是這樣一種效果,在這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我寧愿再也不去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