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陸然/文 2009年8月18日,對于富御珠寶藝術總監(jiān)胡焱榮來說,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終于完成一生的夢想,在臺北建立了全球第一家翡翠藝術博物館——瑩瑋藝術翡翠文化博物館。胡焱榮希望更多的人來分享他的夢想,流連在翡翠的世界中,體味人生的各種境界。
44歲的胡焱榮看起來更像一位禪者。他說話輕柔、表情淡定、眉宇間總透露出沉思的凝重。十年前,和夫人劉偉貞一起在創(chuàng)辦富御珠寶的時候,胡焱榮就打算為他的藝術品開設一家博物館,供所有人欣賞,而不是只賣給少數有錢人。一次,一位日本商界大亨駕私人飛機直奔臺北,找到富御珠寶的藝術品展示中心,提出要花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000萬元)購買其中一件藝術品,胡焱榮卻漠然拒絕:“這些藝術品是非賣品。你出多少錢,結果都一樣:不賣。”
精致的世界
1965年,胡焱榮生于緬甸最大翡翠礦區(qū)帕敢的華僑家庭,先祖為清代舉人,由于家業(yè)傳承,幼年時期,他便對翡翠有超乎常人的熟稔與濃厚情感。從曾祖父那一輩起,他的家族即開始從事翡翠開采與原石買賣,在緬甸北方經營了上百年的胡家,已擁有18座翡翠礦坑。
像很多緬甸孩子一樣,胡焱榮的教育是從寺廟開始的。9歲那年,他就被送進寺廟出家,到15歲還俗,隨即前往緬甸瓦城“金色宮殿僧院”潛修靜坐,學習佛法。1983年,他進入瓦城大學讀書,主修礦物學和哲學。從1985年起,成年的胡焱榮開始承繼家業(yè),往來緬甸和泰國之間,從事翡翠,紅、藍寶石的原石買賣,同時也開始學習寶石切割技術和珠寶設計。
胡焱榮認為,真正的翡翠藝術還是從古代中國的宮廷里傳播開來的。和中國的翡翠文化相比,緬甸的翡翠設計思想顯得有些單薄。1995年,胡焱榮到臺灣學習中文,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參觀了他心儀已久的 “翠玉白菜”,與“翠玉白菜”產生了深刻的交會。當時,他心中頓生了這樣的意念:“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它傳世的作品,中國不能只有一個翠玉白菜!”從此,胡焱榮便決定投身翡翠藝術創(chuàng)作,于是“翡翠”便成了他藝術與生命的修煉場。
2003年,胡焱榮遇到一位知音——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秦孝儀受邀觀賞胡焱榮的翡翠藝術品,驚訝于其突破中國傳統(tǒng)治玉手法,秦孝儀給胡焱榮的翡翠枯荷題了名——“根柢風流”。這使得胡焱榮對這件作品更是倍加珍惜。此后,“根柢風流”成了胡焱榮的富御珠寶店里的鎮(zhèn)店之寶。而這兩人更是成為忘年知交,秦孝儀題贈“瑩瑋藝術”四字,為當時計劃中的博物館館名。
從1999年開始,胡焱榮雕刻完成了五十多件他心中的藝術極品。胡焱榮說:“秦院長認為,翡翠藝術之美,美在它的精巧。而翡翠藝術博物館,則應重在它的雅致。”他說,為此,自己專門邀請了長期關注世界各地博物館發(fā)展、知名建筑師姚仁祿先生統(tǒng)籌主持博物館設計。如今,館內的擺置方式顛覆傳統(tǒng)靠墻擺放,營造出人與展品之間對話的可能性,并搭配特殊光源設計,讓光與影流動出生命的氛圍,讓觀看展示作品的人們透過藝術品看見自我,產生心理和情感的投射,進而創(chuàng)造出真實而難忘的藝術體驗。
如今,出現在人們眼前的瑩瑋藝術翡翠文化博物館的大門,宛如一件大型的翡翠裝置藝術,三十六個由翡翠琢制而成的蓮蓬(蓮蓬,象征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如同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大門上的“門釘”,而翡翠蓮蓬并非一式一樣,每一個蓮蓬皆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有的蓮子已落盡,有的蓮子初露,并以特殊的技法,將翡翠材質轉化為金屬銹蝕的色澤和質感。
人生與舍得
顯然,胡焱榮對翡翠雕刻藝術的追求高于他對生意的興趣。1985年,他第一次去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翠玉白菜”展示出來的藝術效果讓胡焱榮深受震撼:用一半白一半綠的翡翠雕琢出的白菜鮮活欲滴、足以亂真,葉片上停留著一只螽斯和一只蝗蟲,毛須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胡焱榮感覺到,像“翠玉白菜”這樣的藝術珍品,具有永恒的價值,這正是他追求的夢想。平時常常沉思入神的胡焱榮說,自己對人生的思索從童年就開始了。他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作為一個享有富貴生活的古代尼泊爾王子,佛祖最終要選擇出家呢?于是,他也決定出家。
在度過了6年寺廟生活后,胡焱榮選擇離開了寺廟,因為他覺得修行不一定需要在寺廟。但在此后的生活中,佛教思想一直影響著他,他飲食清淡,堅信每天只食兩頓才能保持健康,他從佛教經典中吸取了大量智慧和靈感,并且,經常找一個安靜、空氣清新的地方打坐。如今,每次開工之前,胡焱榮和雕刻師一起閉目打坐,深呼吸,調整好狀態(tài)后,再投入加工。
與此同時,佛家“舍得”的思想對胡焱榮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深。敢于割舍是胡焱榮作品最令人驚嘆的地方。但作為藝術家,胡焱榮對石頭的“浪費”又是驚人的大方。傳統(tǒng)的翡翠雕刻思路是盡量保存翡翠原石的大小,胡焱榮則推翻了這一傳統(tǒng)思路,他不惜最大限度地去除多余的石料。一塊20公斤的原石,雕刻完成后的成品重量可能只有2公斤。比如,富御珠寶店里的“寶物”——“根柢風流”,作品在細膩度上登峰造極,突破了翡翠的重、硬、脆的元素,創(chuàng)造出輕、柔的效果。“根柢風流”的原石是一塊重八九公斤的三彩翡翠原石。耗時三年,反復修改十數回,完成時作品僅重不到一公斤。如果不是這位翡翠礦主收藏甚富,再加上那種對藝術品的極度執(zhí)著,這樣的魄力的確讓人無法想象。
正是出于這樣的理念,富御的藝術品深諳“舍與得”的禪意,在材料取舍上大膽而有氣魄。有的翡翠從原石20公斤最后下刀后只剩下1公斤,甚至0.5公斤。
也是出于這樣的理念,富御將中國的典故、哲理轉換成藝術品,使作品富含東方文化底蘊。“海闊天空”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生長于峭壁絕境的蕙蘭,蘭根穿透垂于險壁間的麻繩,充分展現強韌的生命力。取材珍罕的老坑種與墨翠共生翡翠,巧雕粗樸的繩結與蕙蘭豐姿,以形寓意。作品創(chuàng)意源自胡焱榮20多年前的黃山之行。峭壁上的松樹使他體悟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境,人生中遇到峭壁就像未經琢磨的原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在逆境也應懂得轉換、釋懷。
在胡焱榮眼中,翡翠不只是奢侈品那么簡單,更是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胡焱榮心中所想是如何通過翡翠來傳承儒家文化和中國氣質,而不僅僅是做一個翡翠商人。他說:“1000年后的人們看到這些作品,就像找到一本歷史的記錄,一個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歷史的記憶,人們通過閱讀它而得到一些不同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