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特約作者 曾榛 在人們熟悉的科幻片中,外星人通常是強勢的,它們擁有先進的裝備、強大的武器、神奇的特異功能,以及貪婪的心——總想著要毀滅人類、霸占地球。然而,新西蘭科幻片《第九區(qū)》里的外星人卻是我見過最骯臟和丑陋,最潦倒和弱勢的。光臨地球的它們不再是耀武揚威的侵略者,而是可憐巴巴的難民,被人類隔離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第九區(qū)”。這里遍地垃圾、臭氣熏天,外星人蜷縮在又熱又臟的鐵皮屋子里,以撿垃圾和領救濟為生,時常為了換取一點食物而飽受羞辱和捉弄。約翰內斯堡盡管到處是“禁止外星人入內”的標志,而新聞中不斷有外星人偷盜、搶劫人類的消息傳出。如果將外星人換做地球上某個少數族裔或貧民群體,“第九區(qū)”真是像極了現實中的貧民窟。實際上,《第九區(qū)》的確就在非洲的貧民窟實地拍攝,而導演本人就是約翰內斯堡人,幼年時曾經歷過南非種族隔離下的生活。“第九區(qū)”的政治隱喻已是昭然若揭。
從貧民到富翁,從奴隸到將軍,人們總是熱衷于這樣的傳說。而《第九區(qū)》卻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一個從天堂到地獄的故事。Wikus是一個負責外星人事務管理的政府官員。對于外星人,他不但充滿了鄙夷和蔑視,還將它們視為暴力、混亂、骯臟、野蠻的代名詞。然而,戲劇性的逆轉在一次執(zhí)行公務中出現了——wikus被一種黑色外星液體感染,變成了一個半人半外星人的怪物。全片真正的亮點和精彩由此開始。
過去,wikus認為人類驅逐和隔離外星人是理所當然和充滿正義的。因為外星人不但和人類爭奪生存資源,還頻繁制造沖突和事端。當wikus因為身體變異而被同胞驅逐,淪落為“第九區(qū)”中的一員時,他才第一次發(fā)現原來人類對待外星人的方式是那樣冷酷無情,他們從沒想過為外星人爭取權利和福祉,只是想利用和控制它們,人類所謂的公平和正義背后掩藏的不過是自私和偽善。常言道,身份決定立場。由于身份的部分轉變,wikus作為人類的立場也開始動搖。最終,他選擇站在外星人一邊,為它們的自由和權利和人類展開斗爭……
盡管不是每個人都有wikus那樣的“幸運”,能夠真正站到自己的對立面。但《第九區(qū)》至少給大家都提供了一種身份互換的假設,讓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像wikus一樣,重新審視自己慣持的立場和觀念。當你為黑人的高犯罪率義憤填膺時,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失業(yè)率和貧困率是白人的三倍;當你呼吁政府拆除臟亂差的貧民窟時,有沒有想過為貧民提供新的生存空間和出路?為何千百年來,人類總是用隔離和驅逐來對待弱勢的異己,而鮮有接納和疏導?
“這部電影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給出了如此評論。的確,和《終結者》、《變形金剛》、《星際迷航》、《特種部隊》這樣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相比,《第九區(qū)》實在太沒有科幻味了——沒有精美的畫面,沒有炫目的特技,沒有大牌的明星。但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有些“菜”,投資僅3000萬美元的科幻片,不僅收獲了遠超《變形金剛》們的好口碑,票房也一路飄紅——首映三天就以3700萬美元的票房登上北美周末票房冠軍寶座,被它踩在腳下的竟是投資1.7億的《特種部隊》。《第九區(qū)》就像一個科幻陣營里的革命者,終結了好萊塢獨霸科幻片市場的神話,改寫了特效才是王道的定律。但我們并非要打到一切特技精湛的科幻片,而是希望看到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回歸——讓特效回歸電影,讓科幻回歸人文,讓鮮活的思想不再被冰冷的特技奴役,讓美好的情感不再被華麗的制作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