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慣常寫作非虛構(gòu)作品的記者而言,最大的沮喪有時在于所有落筆的文字都必須有據(jù)可依,而不能出于合理想象,即便在你看來那是一個多么精彩的橋段。
對于《福布斯》雜志資深編輯丹尼爾?萊昂斯來說,這似乎并不成為問題,當然,他沒有選擇自己棲身的媒體,而用匿名博客跟所有人玩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游戲,他假蘋果總裁“史蒂夫?喬布斯”之名,以持續(xù)更新的博客吸引了數(shù)目可觀的擁躉。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忠誠的讀者自然感到怒不可遏,他們認為自己的熱情受到了無可彌補的欺騙,就像是你陷入了一段戀情后最終發(fā)現(xiàn)對方無非是一個喬裝打扮的機器人。
好吧,當事人終于露面了。喬布斯倒是一副聳聳肩無所謂的姿態(tài),“我也追看過那個偽裝喬布斯的故事,寫得很有趣”。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顯示出,萊昂斯構(gòu)思的故事是多么似是而非與順理成章,致使大批熟諳硅谷故事的人也蒙在鼓里。
如果是憑空構(gòu)想的故事,自然不會如此“蠱惑人心”。這本書中的大量場景都基于硅谷中發(fā)生的事實,書名中的“選擇”(Opitions)一詞就來自于此前關(guān)于硅谷公司一系列股票期權(quán)回購的丑聞,其中也包括蘋果公司。但是在這本書中,喬布斯成為了態(tài)度并不友好的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追蹤的對象,甚至于在想象到可能要面臨的檢控局面時,雙腿停不住地發(fā)抖。對于一貫被硅谷溺愛的喬布斯而言,承擔這樣的滋味顯然出人意表。
更進一步的是,這個冒名頂替的喬布斯告訴我們,“我在車庫中創(chuàng)立了蘋果,靠我自己,當然會有些合作伙伴,但現(xiàn)在他們都消失了,管它呢”。書中的多數(shù)人物使用了真名,但一些名字則是化名,對硅谷文化熟稔的讀者當然會有興趣玩玩順藤摸瓜的猜謎游戲。當他的威嚴受到挑釁或者意見產(chǎn)生分歧的時候,他就會拋出一句口頭禪似的用語,“嘿,是我發(fā)明了iPod,你聽說過這東西嗎?”人們?yōu)槭裁聪矚g喬布斯,或許就是出于這些看似古怪卻行之有效的習慣——他常常陷入天人交戰(zhàn),獨享一個人禪修時光。
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關(guān)于喬布斯的傳記中,命運沉浮、力挽狂瀾、絕地反擊的傳奇戲碼被一一盡述。但事實上,這些琳瑯滿目的著作很少贏得喬布斯的主動配合,它們不得不采用謹慎、溫和、平淡無奇的敘述手法,避免激怒對方,這甚至讓寫作者自己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折磨——盡管喬布斯是他們心中的寶藏,卻無奈總是找不到藏寶圖,不能一窺真容。
這本書惟獨是個異數(shù),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關(guān)于喬布斯的一組漫畫,漫畫比起白描顯然更能力透紙背,可以讓那個想象中的人物走下神壇。正像是“新新聞寫作”代表人物湯姆?沃爾夫80年代戲謔華爾街的系列文章,這本書的出現(xiàn),多少也出于對硅谷投機文化的嘲諷。這樣的書總是不著痕跡地嘲笑了偶像式的人物和令人沉湎的夢幻時代,令人想起兩年前流行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一則小游戲:寫下你的若干怪癖——我的偷窺欲都滿足于所仰慕的那些人的答案,原來他們的完美面紗之后還有這般的性格缺陷。
或許有一點是丹尼爾?萊昂斯始終未曾想到的,一些業(yè)內(nèi)資深科技記者憑借多年耳濡目染的采訪經(jīng)歷,竟將這本亦真亦幻、輕薄有趣、充滿調(diào)侃與想象的游戲小書,當作是對硅谷歷史最接近的描述。人們或許會追問,什么是故事的真實,什么是真實的故事?故事離真實有多遠,這永遠是個模糊不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