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報 楊婷婷/文 從世博洲際酒店打車駛上高架橋向虹橋機場狂奔,幾乎沒有擁堵的路段,周五晚上上海這樣的交通順暢得出乎意料。出租車司機指著高架下方的高架園區(qū),興沖沖地跟我說,“這幾天上海人少多了。看,那兒已經(jīng)沒人了。你要是沒去過,那就可惜了,這兩天已經(jīng)不再對外售票了。”
抱有這樣態(tài)度的人不在少數(shù),即使媒體熱衷的是幫助世博算一筆經(jīng)濟賬,也有人喜歡搜尋世博上的笑話。然而當世博會真正結束的時候,更多的人還是戀戀不舍。
世博遺產(chǎn)
在10月31日上海世博中心舉行的2010世博高峰論壇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向世界總結本次世博會,擁有有史以來的最高7000萬的參觀人數(shù),還吸引了246個組織來參加這次展覽。這些數(shù)字,和本屆強大的盈利能力放在一起,是官方最引以為傲的資本。
然而,過去的世博會,曾經(jīng)多次改寫了一座城市甚至是整個人類的歷史。
1851年的第一屆大英工業(yè)萬國博覽會,科技創(chuàng)新是整屆展會的主流。機床、煉鋼、大功率蒸汽機的亮相,宣告了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巴黎曾在1867年、1878年、1889年和1900年四次舉辦世博會,城市標志埃菲爾鐵塔正是其中一屆世博會的遺產(chǎn)。更重要的不只是建筑標志,舉辦甚至為巴黎西部第七區(qū)城市格局劃分建立了基礎。
這些離今天時間久遠的世博會,當時的發(fā)明都曾帶來巨大震動。在信息交流越來越方便的今天,人們在事實上已經(jīng)不需要這樣一場特定的世博會來交換產(chǎn)品,宣揚新技術。因此,世博會幾乎可以看成是工業(yè)時代背景下特定的古董產(chǎn)物。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自二戰(zhàn)以后,愿意積極承辦世博會的城市越來越少。世博會的輻射地區(qū),越來越局限于當?shù)爻鞘小W钔怀龅睦邮?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改變了整個塞維利亞北富南貧的現(xiàn)象。
產(chǎn)品交換早已不是目的,即使是在國家力量強制推行下的上海世博,也無法否認這一現(xiàn)實。世博會在當代已經(jīng)是一種概念推廣的巨大符號,文化藝術的價值才是真正目標。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盛贊上海提出的“bet-tercity,betterlife”的口號,在他看來,這讓人們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也許城市發(fā)展不堪重負,但它依然會是人類活動最主要場所。而本屆世博,它讓人們意識到城市可以把自然和科技更好地結合,也將會更加有序,人們會生活得更加健康。
潘基文認為,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能提出這樣的命題令人感到欣喜。而上海也借由本屆世博會,完成了孕育多年的轉型。
不知道潘基文是否清楚,在長達五個月的世博會期間那些被他稱為“建筑盛宴”的展館前方時有超過10小時的排隊長龍。
上海是否像潘基文口中所指的,已經(jīng)完成了城市的轉型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或許,上海應該拿出一些時間來,看一看這一屆上海在文化上留給了上海人甚至整個中國什么。
40年前的大阪世博會曾被樹立成本屆上海世博會的目標,只因那屆世博會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世博會,6400萬,這個數(shù)字今天被上海刷新了。
日本關西國際大學講師原坂一郎早在今年5月份在媒體上談及自己深深為1970年大阪世博會所著迷,回想起那屆世博會帶給大阪最重要的遺產(chǎn),并不是像經(jīng)濟學家口中所提及的標志著整個日本的騰飛。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整個日本國民變得自信,讓年輕的孩子們開始對這個國家充滿希望,喜悅。
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主辦方負責人沃爾夫岡·舍茨同樣在上半年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世博期間全體居民集體參與討論,它使得人們建立和加強了一種對生活城市的責任感。”
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正是原坂一郎當時提出的。當上海世博會結束后,會給上海帶來什么樣的藝術原創(chuàng)力,甚至是會有什么樣的精神能夠留在普通中國人心中。只有真正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刻反思,上海世博會才不至于成為一場國家舞會。
米蘭接棒
離下一屆米蘭世博會還有5年時間,米蘭人已經(jīng)坐不住了。
和兩年前的倫敦人一樣,米蘭人帶著謙遜的態(tài)度來到上海希望能從上海身上得到經(jīng)驗。
10月28日在上海世博洲際酒店里,包括Amarni、Versace、Gucci等諸多意大利時尚界的大腕們坐在這兒開了一天會,意在探討米蘭式的優(yōu)雅以及意大利手工制造的意義。
米蘭所屬的意大利倫巴第大區(qū)主席羅貝爾托·福爾米戈尼特地趕來,意圖向參會人員說明,米蘭在時尚方面的卓越能力。在接受《經(jīng)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他坦承希望未來米蘭世博會能夠很好地傳遞出這座城市本身的時尚魅力,而來到則是希望希望能夠學到中國在組織活動方面的經(jīng)驗。在他眼中,上海世博會能夠在市中心舉辦,本身就是一個了奇跡。
PaoloPanerai是本次2010意大利時尚峰會主辦方Classeditori集團CEO,他手里懷抱一本 《鄧小平傳記》。作為一個在32年前采訪過鄧小平的意大利老記者,他自認比其他人更理解中國,他希望自己的團隊能發(fā)現(xiàn)上海世博在媒體報道方面的經(jīng)驗。而作為一個資深傳媒人,他覺得沒有哪屆世博會可以超越得了上海今天取得的成績和規(guī)模。米蘭到時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發(fā)揮自己的特色。
負責籌備和組織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意大利政府特別專員、現(xiàn)任米蘭市市長萊蒂齊婭·莫拉蒂同樣承認,上海世博會難以超越。
記者遇到的每一個意大利人幾乎都強調了同一個問題,在人數(shù)上,米蘭不可能達到7000萬。這不是謙虛和保守,此前在歐洲舉辦的幾屆世博會,都無法吸引亞非游客。
某一意大利品牌的工作人員私下對記者評價,下一屆米蘭世博會,不會有這么多普通人愿意嘗試。它會回到世博會本來的面目——一個展示商品的舞臺。如今,米蘭已經(jīng)為下屆世博定了一個主題,與上海把焦點放在城市相比而言,米蘭世博會的組織者們希望大家把關注的目光回歸生態(tài)。主題為 “FeedingthePlanet,EnergyforLife”,中文則譯為“給養(yǎng)地球,為生命加油”。
在米蘭世博會總設計師斯丹法諾·博埃里的設想下,米蘭世博會的傳達理念正好和上海的城市主題達成互補,它應該向全人類傳達出,這個世界不僅有城市,還有農村。而農村和城市并沒有那么格格不入。根據(jù)初步設計,每個參展國都有可能在主干道分得一塊土地,在上面種植自己國家特有的蔬果。莫拉蒂介紹說:“每個展館的展示將密切圍繞世博會的這一主題。每個國家將展示不同的氣候特點,以及如何生產(chǎn)、加工、烹制自己的食物。”
目前的米蘭世博會還在總體規(guī)劃階段,還沒有品牌成為世博會贊助商。米蘭希望通過舉辦本屆世博會推動國內經(jīng)濟的國際化,但中國人關心他們的世博,就像我們關心倫敦一樣,只有一個問題,他們能超越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