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報 王雋/文 “我27歲才開始有表達的欲望,這個年紀,很多攝影師都不再拍照了。”彼得·林德伯格說這句話時已經(jīng)67歲了,40年間表達欲從未從他身上溜走。
4月,林德伯格和他的作品《未知》來到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除了攝影展,林德伯格還帶來了他的創(chuàng)作:用從墻面到天花板的影像表達對未知的探索。
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時裝攝影大師,林德伯格為《Vogue》、《Harp-er's Bazaar》、《Marie-Claire》、《紐約客》、《名利場》、《Allure》、《滾石》等各大雜志拍攝大片,也被Giorgio Ar-mani, Jil Sander, PRADA, Donna Karan New York 和Calvin Klein等頂級品牌邀請拍攝廣告,與許多著名的模特一起合作,包括頂級模特克里斯蒂·特林頓、納奧米·坎貝爾,辛迪·克勞馥,以及麥當娜、約翰·特拉沃爾塔、凱瑟琳·德納芙等公眾人物,他被時尚圈認為制造了這個時代最具標志性的影響,并誘發(fā)了上個世紀90年代“超級模特”的風潮。
在拍攝商業(yè)大片時,林德伯格沒有放棄自我表達,他稱之為“視覺態(tài)度”。
在《未知,中國篇》一書中,他在與UCCA館長杰羅姆·桑斯的對談中提到:“作為一名攝影師,你的視覺態(tài)度,你對你的作品里呈現(xiàn)的女性形象負有責任。”“比如,不加限制的修片,不斷挖掘年紀尚輕的女孩到荒謬的程度,這都會對今天的女性產(chǎn)生不良影響。我真的覺得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并且只能通過那些有影響力的,明白為什么這種么做的人來改變。‘年輕拜物教’成了這個時代的信仰。這是對女性的美和優(yōu)雅的搶奪。這類情況不是我們看到的個別偶發(fā)現(xiàn)象,因為年輕女模特可以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利潤。而靠更多的智慧去提升女性形象的內(nèi)涵,改變塑造她們的方式,卻不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利潤。”
就如同林德伯格所言,沒有人會去拒絕年輕女模特產(chǎn)生的附加值,他不能改變整個行業(yè)的風向,卻還是努力地在拍攝時裝大片時盡可能地“關(guān)注人,而非衣物”。
電影感是很多觀眾對林德伯格作品的直觀感受。
林德伯格試圖在每次的商業(yè)攝影經(jīng)歷中加入敘事元素,整個拍攝計劃就如同要拍攝一個短片,他寫好故事,然后按照電影的結(jié)構(gòu)方式把每個部分銜接好,攝影團隊里有制作人和背景設(shè)計等劇組里的職位,這樣的工作方式幫助林德伯格完成充滿故事的作品。
在他的許多照片里,模特和明星們以一種非常態(tài)的姿勢和表情出鏡,對此,林德伯格解釋道:“人的肢體是一種語言,這個時候如果你想傳達的是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東西,那么你要捕捉的也是不一樣的語言。我對舞蹈有興趣,也可以看到這些人的肢體語言有舞蹈的因素。很多人都會問到,這幫人在干什么?為什么不拍正常的樣子?要的就是‘怪’。”
追溯起淵源,林德伯格與已故的德國著名舞蹈家皮娜·鮑什是好朋友,皮娜為他“讓模特們舞蹈起來”的靈感,也讓他深刻的認識到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美感,這也是他為何反對“年輕拜物教”的緣由之一,皮娜就是身邊最好的例子。
他為皮娜拍攝了無聲的紀錄片《皮娜·鮑什:拭窗者》,而另一部電影《皮娜》的導演維姆·文德斯,正是林德伯格的“老鄉(xiāng)”兼好友,他曾邀請林德伯格出演電影中的角色。在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長大的他們,從青年時期就被工業(yè)美感所感染,文德斯的電影語言也讓林德伯格的攝影思維不斷擴張,從90年代起,林德伯格也當起了導演,他對紀錄片和實驗電影的興趣延續(xù)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