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婦揮刀自剖
這樣的機制缺陷就在于官員和媒體都有自己的專門屬性,不可能對多數(shù)常態(tài)的病痛與苦難全方位做出反應,里面有撞大運的成分。
——《新京報》
這是一場用生命當賭注的賭博,好在吳遠碧賭贏了,她終于喚醒了那條原本并不屬于她的救助之路。我們固然欣慰于吳遠碧的幸運,但回頭尋覓她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掙扎之路時,卻對她的無奈與痛楚感同身受。她這一刀,割在她身,卻疼在公眾之心,因為在救助體系還不健全的當下,誰都不知道幸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華商晨報》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命權,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期待“揮刀自剖”的自殘性自救,在引發(fā)輿論關注的同時倒逼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推進和構建,給困難群體更多生命安全感。
——《新華網(wǎng)》
農(nóng)婦自剖自醫(yī),在我們給地方政府及時救助送去掌聲之時,還應從個人第一保障力的工薪收入水平和普惠式的無差別社會保障角度來反思,制度性解救,才能讓更多的吳氏免于自剖的恐懼。
——《廣州日報》
揮刀自剖的幸與不幸都是一種痛——其“痛點”讓人無法回避,至今我們都缺失一種面向底層群體的特殊醫(yī)療救治制度。媒體的報道也好,領導的批示也罷,都不能永久地成為窮人的救命稻草,唯有社會保障救助制度才會成為呵護生命的有力屏障。
——《揚子晚報》
吳遠碧身上的這些“個別”、“特殊”情況,無法掩飾其“剖腹自醫(yī)”背后所見證的底層群體醫(yī)療保障困境,以及目前我國社會醫(yī)保總體上的“負福利”現(xiàn)狀。
——《燕趙都市報》
領導批示固然很溫馨、很及時,但是個案救助只能解決個案問題,如果沒有健全的救助機制作支撐,單靠領導批示能救助多少困難群眾呢?
——《南方都市報》
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并不是所有處于困境之中的農(nóng)民工都有做出極端行為的勇氣和被媒體報道的幸運。一個正常、健全的救助制度,應該是隨時都能對民間疾苦做出積極回應,并展開救助的制度。
——《華西都市報》
退休干部朱尚同網(wǎng)上舉報
試圖封殺朱尚同之口的做法,反映了某些官員的長期以來的固有思維,他們把政府之事看作是個別人和少數(shù)官員之事,而不是“眾人之事”。因此,政府在辦事時,不容許他們發(fā)出異議之聲,如果發(fā)出異議之聲,就會被當作“不穩(wěn)定”分子甚至是“敵對勢力”。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人健康養(yǎng)老等方面沒有后顧之憂,又有公民意識,關心社會進步,且思維清晰,仍只是具備了講真話的主觀能力,而當下社會條件對于講真話無疑是不利的。
——《東方早報》
人們之所以重視朱尚同的批評意見,因為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了“講真話、做真人”的浩然之氣,這也是群眾對于更多官員的期待。
——《齊魯晚報》
李區(qū)長當然清楚公開信出自朱老手筆,其之所以要求朱老否認,目的就是減輕此事給政府造成的壓力,化被動為主動。假如這封信出自普通市民之手,不要說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政府也不可能很快作出回應,關鍵就在信的作者身份非同一般。
——《中國青年報》
民眾對公共生活,小到社區(qū),大到國家,對一切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問題享有廣泛的發(fā)言權和表決權。在文明社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南方都市報》
要解決人民的怨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jiān)督政府。而要創(chuàng)造這個條件,最低限度要首先實現(xiàn)讓體制內(nèi)的人敢于批評與監(jiān)督。
——《青年時報》
他的這種權利,不應該來自他是一個退休官員這種標簽,而應該來自普通公民的身份。正是因為普通公民訴求通道被嚴重阻塞,他的退休官員身份才被輿論放大,事實也成了他此番行動的“保護色”。
——《華西都市報》
“雙薪雙管雙用”
“雙薪雙管雙用”機制,逾越了政府和企業(yè)的邊界,或許并不能真正吸引到適合企業(yè)需要的人才,反倒可能引來一批只想端“鐵飯碗”的人。
——《新京報》
當?shù)卣雠_這樣一項政策,實質(zhì)上是為了“招商引資”,額外給予一些重點企業(yè)以“超國民待遇”,而這種“超國民待遇”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損——當權力和資本肆無忌憚地勾結在一起,結局大抵如此。
——《中國青年報》
這套程序表面上無可挑剔,事實上不公平和腐敗等問題會由此而生。寧津縣現(xiàn)在推行“雙薪雙管”的名額是有限制的,應給什么人這種待遇,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一旦供求失衡就會產(chǎn)生尋租和腐敗的問題。
——《東方早報》
如果沒有公開透明的招聘環(huán)節(jié),當?shù)卣推髽I(yè)有沒有以編制謀私利的可能性?民眾對此政策的質(zhì)疑也并非無中生有,觀照現(xiàn)實,有多少帶有“創(chuàng)新”性質(zhì)的招聘在行違規(guī)違法之實呢?
——《華西都市報》
17家央企違規(guī)
問題不在于法制不彰,不在于思想教育無效,也不在于“主子”不夠果敢。而在于不作傷筋動骨的改革,這就是一個無解的“死扣”。筆者將其概括為:央企監(jiān)管之惑,“國有”虛置之殤。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央企員工的特殊利益,既包括央企員工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也包括審計報告揭露出來的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利益,所有這些特殊利益,依附的都是央企在市場競爭中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這給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不公平感!
——《齊魯晚報》
三峽工程
如果中國今天就徹底否定三峽大壩,與當初我們“匆忙”建設這個工程相比,是我們這個民族更大的不成熟。論證建三峽大壩尚且用了不止20年,大壩合龍至今只有十幾年。在長江這條母親河面前,在幾億人口的生存利益面前,我們下每一個結論都應是謹慎的。
——《環(huán)球時報》
只要一句話,就可以百口莫辯了:你怎么知道不存在目前科學尚不清楚的影響機制?你怎么知道三峽不是那根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萬能稻草”?
——《東方早報》
“炫富教授”
在充斥著“炫富”思潮的大學校園里,還能培養(yǎng)出讓人尊敬的“大師”嗎?像這樣的炫富教授多了,大學精神必然失守,這是大學的管理者必須警惕和正視的問題。
——《新民晚報》
人都是理性經(jīng)濟人,科研與教學近十倍的收益差距,誰看不見,誰看不懂?“重科研、輕教學”就會成為必然。就算有某個教師喜歡從事教學,能以此為樂,但他老婆會不會拿他來跟別人對比,然后老在耳邊抱怨他“無能”,令他守不守得住三尺講臺也成了個問題?
——《現(xiàn)代快報》
“血鉛事件”
“環(huán)保風暴”雖然依賴行政權力,可其并沒有逾越法律的底線;同時,運動式執(zhí)法并不必然與制度化相悖,相反,許多制度創(chuàng)新,比如“區(qū)域限批”,就是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污染事件頻發(fā)、環(huán)保制度尚不健全的當下,需要有足夠的威力去震懾那些麻木的地方和企業(yè)。
——《中國青年報》
校園驅(qū)鬼
校園驅(qū)鬼,背后到底隱藏著幾許秘密?是單純的認知所限,還是人為的幌子?這些接下來都應當查明。只有明白了鬼在哪里,才能徹底驅(qū)逐掉鬼。
——《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