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報 阿怪/文 當范冰冰在《一夜驚喜》里穿著適合自己的藍色鉛筆裙和同色系上衣,跟我一起看電影的時尚編輯開始驚呼,“這個造型師真是太棒了,給范爺挑的衣服把她身材的弱點全遮住了,太女神了。”
她如此比較,是在幾年前,號稱中國第一部時尚電影的《杜拉拉升職記》里的徐靜蕾,雖然打扮入時,全身堆滿了一線大牌。但是,最終結(jié)果卻無比遭人詬病,人們除了記住在銀泰中心揮金如土的杜拉拉,記不住什么劇情。而那些裝扮,也并沒有引來戲外人的模仿。
兩者相比,顯然范冰冰更成功。人們忘記了她粗壯的大腿,只能一遍遍感慨她經(jīng)過數(shù)百倍放大依然令女人艷羨男人垂涎的臉。
讓人們對電影中的人物產(chǎn)生好感,記住他們穿的衣服,并愿意模仿,才是一部時裝電影應該有的最終目的。
坦白說,這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的進步,從《杜拉拉升職記》到《一夜驚喜》背后,更是中國時尚圈觀念的進步。前者的服裝搭配指導是從好萊塢重金特邀的Patricia Field,但是只在劇組呆了三天做好服裝造型就離去,當然,請Patricia Field的好處就是電影無需費力就贏得了大多數(shù)品牌的贊助,而后者的服裝指導是時尚雜志時裝編輯出身的李暉,在今天,依靠強勢媒體成長起來的本土時裝編輯,和國產(chǎn)電影對接起來,顯然溝通會更順暢。其中的聰明人知道,和為時尚雜志造型需要的夸張搭配比起來,電影需要接地氣并且符合劇中人性格。
當然依然有在服裝上用力過度的例子,郭敬明為他的3000萬二三線城市粉絲打造的《小時代》,因為要烘托出這個物質(zhì)時代的浮夸,深知華服的必要。在預算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他請到臺灣VOGUE主編黃薇,利用后者強大的人脈資源拉到多個品牌贊助,而其中一套名牌衣服,據(jù)說高達26萬人民幣。
時裝編輯為電影擔任造型指導,讓品牌介入一部電影的機會越來越多。因為早期,他們不太加入電影產(chǎn)業(yè)的制作。他們也不太做廣告,路易·威登(Louis Vuittion)會在一些雜志上做一些有限的廣告,GUC-CI也只會為香水做一些有限的廣告。香奈兒一任董事長艾利·科普曼曾說,“推銷奢侈品是一種格調(diào)很低的行為。”Coco Chanel曾在20世紀30年代為幾部電影擔任服裝造型指導,但是很快便失去了興趣,迪奧本人曾拒絕為碧姬·芭鐸的《婚姻太美麗》提供婚紗,他的傳記里寫著,“迪奧不會讓他的衣服在大銀幕上粗俗的展示,那會冒犯他最優(yōu)雅的客戶,他不會冒這個險。他是個勢利鬼,他覺得真正的貴族比舞臺上的廉價的模仿高級多了。”
因為和高級時裝界保持著冷淡的距離,電影公司那時候多數(shù)都有自己的戲服部門,好萊塢喜歡制作華麗而精美的禮服,今天,人們可以去博物館看到這些禮服,好萊塢已經(jīng)將戲服也發(fā)展為成熟的產(chǎn)業(yè),甚至可以出租給影迷。電影公司是一個龐大的機構(gòu),不僅要制作戲服,還要制作明星出席首映式,和奧斯卡頒獎典禮時的穿著。那個時候高級女裝界還在和歐洲的老貴族們眉來眼去,電影中的造型師同時也是電影公司的服裝設計師。最有名的恐怕就是,Edith Head,她一生一共拿到了8個奧斯卡大獎,格蕾絲·凱里與奧黛麗·赫本在《后窗》和《羅馬假日》里的經(jīng)典造型都是出自她的設計,自1938年接手派拉蒙影業(yè)的戲服部門后44年間,她以戲服設計師的角色捧出了多位時裝偶像。
但是電影產(chǎn)業(yè)后來遇到了一系列變革,首先就是上世紀50年代電視的普及,以及美國高等法院做出的《好萊塢反信任訴訟》,讓好萊塢電影工業(yè)受到沉重打擊,電影公司不得不賣掉了旗下的連鎖影院,電影的制作模式開始被改變,許多職能部門的雇員與電影公司解約,包括了服裝部門。人們對于電影的口味也發(fā)生了改變,在20年代,流行的是《出埃及記》這樣的史詩巨片,而二戰(zhàn)之后,人們喜歡上了現(xiàn)實題材。好萊塢華麗的電影風格也不得不做出調(diào)整,服裝設計師幾乎無路可走,很多人直接失業(yè)了。
電影公司此時又重新開始和品牌合作,最先意識到將服裝植入到電影明星身上的,是紀梵希(Givenchy)。
一開始,紀梵希也并沒有意識到明星的魅力,他也和其他歐洲設計師一樣,在面對美國人時有著天然的驕傲,1953年,派拉蒙電影公司邀請他為奧黛麗·赫本的新電影《龍鳳配》制作電影服裝的時候,他還覺得赫本不過是一個不施脂粉的女明星而已。可在一次晚餐時,當他和赫本聊天時,他意識到他們之間可能存在不少的合作機會。這才有了之后有名的《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小黑裙,和被時尚圈奉為佳話的設計師與明星之間的友情,赫本為紀梵希拍攝了幾支廣告,這也是奢侈品牌首次啟用明星拍攝廣告。但是紀梵希的這一步確實走的高明,因為當它借由赫本成為一個全球知名的奢華品牌之后10年,其他品牌才意識到明星在宣傳和推廣品牌方面巨大的力量。
阿瑪尼成了紀梵希之后對電影明星最為熱衷的品牌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在時裝圈發(fā)跡之后,他也加入了為明星穿衣的陣營。在1979年出產(chǎn)的電影《美國舞男》里,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李察·基爾穿著阿瑪尼為其量身定做的禮服,不僅征服了全世界少女的心,還征服了《時代》的編輯,阿瑪尼成為了繼依夫·圣·洛朗之后第二個登上時代封面的時裝設計師。
自從好萊塢制造了明星制度以后。電影明星就成為了這個聚光燈產(chǎn)業(yè)最外層的一環(huán),人們崇拜電影明星,模仿他們的發(fā)型,人們覺得電影明星不是普通人,希望他們隨時都是準備好的,就像時尚雜志里走出來的一樣。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明星和普通人一樣,不會穿衣,穿的有品位更是一件困難的事。
在今天,這種情況并沒有被淡化,它不僅僅發(fā)生在電影里,所有的街拍攝影師都把明星放在時時檢控之下,在電影公司的黃金時期,明星們的造型全部交給服裝設計師打理,而今天,他們不得不把這些工作交給專業(yè)造型師,其中不少人正是由專職的時裝編輯轉(zhuǎn)型而來。在每年的頒獎季,洛杉磯的名牌店就是最繁忙的時候,明星們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做美容、微整形、挑選禮服,為了拿到“紅地毯”最佳著裝花盡心思,大的品牌會在戲里戲外都支持他們覺得格調(diào)相符的明星。品牌們排隊把衣服送到這些明星在豪華酒店的套房里,供他們挑選,站在紅地毯被全世界媒體拍下的那一刻,足以省下幾百萬美元的廣告費。
關于明星戲里戲外穿衣的評論永遠沸沸揚揚,但是不妨還是借用Edith Head的那句話總結(jié)為明星穿衣的原則,Edith Head的工作原則適用于今天電影中的造型師們,“我從劇本定稿后,開始設計工作。草圖按照分鏡場景安排,哪件衣服應該出現(xiàn)在哪一段故事情節(jié)中,與時間、背景、角色、出鏡頻率等等都密切相關。此時此刻,關鍵是把劇本讀懂讀透。事實上,服裝該怎么設計,劇本里都有蛛絲馬跡。比如,氣候環(huán)境、角色的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個性等等。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才能進一步與導演、制片人以及演員們溝通。我從來不是自顧自地一個人包辦設計服裝,而是要把許多方面都考慮周詳。我不是替大家設計,而是與大家一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