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舊夢照中國
投資者報 特約作者 楊繼偉 1970年4月22日,來自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亨利·羅斯·佩羅股票投資一天之內(nèi)損失了4.5億美元。雖然他在賬面上仍然有近10億美元的身家,但他這一天的損失,抵得上美國五大慈善基金以外的所有慈善基金的總資產(chǎn),也比除紐約以外的任何城市的年度福利預算都多……
這一幕發(fā)生在38年前的華爾街,而這樣一幅場景正是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20世紀60年代,美國歷史經(jīng)歷了激烈的動蕩,肯尼迪總統(tǒng)被刺殺、越南戰(zhàn)爭、民權(quán)運動、性解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及社會文化運動。美國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都在經(jīng)歷著劇變,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華爾街也經(jīng)歷了動蕩。
從1954年起,華爾街經(jīng)歷了長達10年的大牛市,在這一波行情里,滯后多年的美國股市終于開始反映美國實體經(jīng)濟的增長。其間,在1962年迎來了一個小崩盤,1966年突破1000點,其后開始下跌;到了1968年,尼克松就任后不久,1969年~1970年股市崩盤。這一崩盤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低點徘徊,1973年道瓊斯指數(shù)達到最低的577.60點。
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動亂和劇變的歲月,約翰·布魯克斯饒有意味地記錄了華爾街的這段沸騰歲月,在股市的漲跌之時,《沸騰的歲月》也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華爾街、關(guān)于年輕人革命和共同基金的10年,并帶我們領(lǐng)略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多大變化的新股風潮、創(chuàng)造性會計和聯(lián)合企業(yè)的層出不窮。
同時,在那個全美集體瘋癲的年代,一夜暴富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夢想。股票投資也從一個需要復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的行當變成了只要看看股價、查查每股收益、算一下市盈率就能輕松做到的事。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想做,那就更簡單,加入基金,然后喝喝咖啡,等待收入從天上掉下來。華爾街由此進入一個隨心所欲、豐富熱烈的年代,而這正是“go-go”(沸騰)的原義。
伴隨著年輕人的涌入和積極投資之風的興起,以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gòu)投資者迅速崛起,徹底改變了市場的投資者結(jié)構(gòu),市場的交易量也逐年增高。明星基金經(jīng)理在市場中聲名鵲起,身價連城。當時名噪一時的美籍華人杰里·蔡就是這樣一位明星基金經(jīng)理,他是一位典型的投資快槍手,并曾取得輝煌的投資業(yè)績。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蔡也面對連創(chuàng)新高的股市,但他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shù)全拋,從而免受了股票大跌的風險。
而隨后的彼得·林奇時至今日依舊光彩奪目。同樣,股神巴菲特也就是在那時從格雷厄姆的信徒轉(zhuǎn)向“未來價值”型投資。這一切都曾經(jīng)是華爾街的光榮與夢想。
關(guān)于華爾街,我們可以想到的是,爾虞我詐、貪婪、突如其來的財富,對許多渴望財富的生命個體來說,華爾街的財富夢想一定不會被遺忘。“我們寧愿在一片混亂中暫時賺得盆滿缽滿,也不愿意少賺一點而維持長遠的秩序和理智。”布魯克斯在《沸騰的歲月》里曾經(jīng)這樣寫道。
人性從來就是如此。布魯克斯曾經(jīng)對《紐約客》的老讀者們說的,“越變,越?jīng)]變”。在他看來,事物的變化越多,就越會保持不變。在電影《華爾街中》,麥克·道格拉斯曾言貪婪是美好的,當股票價格永遠處在變化的時候,或許唯一不變的是人性的貪婪。
- 華爾街日報:本可避免的悲劇 | 2008-05-21
- "絞肉機"中的脫身術(shù) | 2008-05-08
- 獵捕華爾街“落水”銀行 PE300億美元抓住“偶發(fā)”機會 | 2008-04-30
- 他們?nèi)绾味蛇^難熬歲月?華爾街投行首季生存態(tài)起底 | 2008-04-24
- 今日引語:默多克 | 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