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評論員 文釗 央行宣布自20日起提高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各25個基點,這是在10天前對6大銀行懲罰性的提高了存款準備金后,又一次緊縮信號明顯的動作。央行加息,意味著一個緊縮周期的開始,寬松貨幣政策將宣告結束。
這是一次遲到的加息。如果說央行需要更加明確地宣示其抑制通脹的決心,并且將調(diào)整負利率納入視野,這是今年上半年就該有的動作。不過,央行的邏輯似乎并非如此。
這一次央行的調(diào)控政策更為密集。在秘而不宣地提高6大銀行準備金后十天,即宣布時隔34個月來的首次加息。此時人民幣匯率恰也處在小步快跑的通道里,這說明央行充分地意識到了通脹的危險性,也看到了國際經(jīng)濟政策博弈的風云變幻,但退無可退,只能扣動扳機。
不過央行事前并沒有鳴槍示警。甚至之前市場預期央行會開槍的時候,央行也選擇了按兵不動。在政策宣示層面,央行貨幣政策委員在7月初召開的二季度例會就聲稱管理通脹預期的任務艱巨,不過在政策層面給市場的感覺卻是央行不會動真格的。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在央行9月中旬所做的調(diào)查中,城鎮(zhèn)居民對物價和房價的上漲預期持續(xù)上漲,儲蓄、消費意愿下降而投資意愿增強,超過六成的銀行家認為四季度貨幣政策將保持現(xiàn)狀——這可以看作面對可能通脹前景,以及央行只說不做,這種境況時百姓的自救,也可以解釋為何央行此次加息引得市場震動大感意外。我們也因此可以理解,央行此次加息為何大幅提高長期存款利率——央行一直希望把錢留在金融體系里,只是這種愿望此前沒有轉(zhuǎn)化為行動。
央行在年初就啟動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過程,至5月份已經(jīng)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固然這仍然是一個相機抉擇的漫長過程,但出人預料的是,央行隨后就中斷了這一進程,而此后消費價格指數(shù)逐步攀升,在3%上下徘徊,負利率格局重現(xiàn),至7月份消費價格指數(shù)在短暫回頭后重拾升勢,通脹預期在持續(xù)強化,9月份更可能攀至新高,而央行顯然試圖通過匯率升值來緩解通脹壓力——央行在6月份宣布了匯率重新步入盯住一籃子貨幣的軌道。實際上就在幾天前,央行高層官員還在強調(diào)升值可以緩解通脹壓力。
央行試圖通過升值緩解通脹壓力,最終卻重拾利率工具。這其中的邏輯如何理解?9月份,曾有央行官員公開討論不對稱加息,在調(diào)控的同時啟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所謂一石二鳥。現(xiàn)在看來這恐怕并非若干官員的自說自話,而是政策博弈的一種外化。這種隔空喊話看似無果,加息卻不期而至,內(nèi)里情由,真是讓人浮想。
央行可能面對諸多政策目標和政策組合選擇。管理通脹預期既然在二季度就被列為政策首選,那么央行的合理邏輯應該是在政策層面給出更明確的警示,就好比警察向嫌疑人喊話,如果喊話無果,還可能朝天開槍,如果這些動作都不奏效,那就必須開槍以避免局面不可收拾。但央行這次釋放給市場和公眾的預期顯然并非如此。升值更多被解釋為面對激增外匯占款的被動反應,而非出于管理通脹的主動對策。
央行加息,不僅是負利率的問題。如果我們確定資產(chǎn)泡沫或者通脹,歸根結底都是貨幣超發(fā)的結果,央行面對資金價格不能正常化,而通脹率超過調(diào)控線的情形,沒有通過加息調(diào)整資金價格,進而改變流動性格局,房地產(chǎn)泡沫的重新泛起就是必然的。房地產(chǎn)二次調(diào)控不是開發(fā)商和政府博弈的結果,而是流動性依舊充裕的必然反映。
接下來,央行將面對準備金、利率和匯率工具的同時發(fā)力。這似乎可以看作央行被逼到墻角之后的自衛(wèi)。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央行在事先未作充分提示的情況下,一氣連開了幾槍。這樣的動作固然不能說有錯,但是這個行動可能的結果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因為升值本身會導致熱錢尋獵,加息也可能誘使更多資金流入。不過,通過加息,央行所顯示的抑制通脹決心,則可能對股市、樓市等資產(chǎn)價格產(chǎn)生影響。這對熱錢的進入也可能產(chǎn)生抑制效應。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決策層面對經(jīng)濟前景有信心的表現(xiàn)。不過這真的是我們早就預想的政策工具組合么?其中的政策邏輯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