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曉夏/文 1998年8月7日,朝鮮導彈專家云集舞水端里發(fā)射場,這引起了美國情報機構的關注。朝鮮人裝備了半個多月后,用一枚外界從未見過的運載火箭將一顆小衛(wèi)星送入地球軌道。盡管,美國情報部門早已獲悉了朝鮮人這次發(fā)射的時間,但依然感到吃驚。因為朝鮮通過對已有的彈道導彈加裝了第三極火箭裝置,而將其改造成為和平用途的運載火箭。
這枚新型火箭在太空成功完成了星彈分離,但第三級火箭未能將光明星-1號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盡管,這次發(fā)射并非稱的上圓滿,卻讓日本和美國感到震驚。因為,運載火箭和導彈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作,需要長期致力于研究一系列復雜的工程難題,而朝鮮經濟凋敝,技術落后,面對這樣的復雜工程,其進展卻非常神速。
最后,美國方面將朝鮮導彈技術的進步歸因于一方面朝鮮大手筆的投入,另一方面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技術幫助,而俄羅斯、烏克蘭和伊朗榜上有名。其中特別是俄羅斯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報告稱,一些俄羅斯科學家和工程師或曾前往朝鮮,或是試圖為朝鮮導彈、運載火箭系統(tǒng)的研究提供過幫助。俄羅斯馬凱耶夫設計局甚至組織10名導彈專家曾訪問過朝鮮,與朝鮮導彈現代化獻計獻策。
朝鮮的大手筆,不僅促使美國開始加快在亞太地區(qū)完善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tǒng),并且和朝鮮展開對話和談判(1999年在美國讓步的基礎上,朝鮮同意暫停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究,但隨后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披露,事實上朝鮮并沒有停止在相關導彈項目上的研究),而且也讓同族同種的韓國受到當頭棒喝。基于半島朝韓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軍備競爭的傳統(tǒng),韓國也緊隨朝鮮之后,在2002年啟動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試圖謀求運載火箭技術。
最初,韓國將目標鎖定在美國,試圖希望從美國引進這一技術,但作為盟國的美國擔心,韓國將火箭技術用于發(fā)展遠程彈道導彈,不僅損害其自身利益,同時也將激化半島局勢,因此最終拒絕韓國要求。
在到處碰壁之后,韓國和俄羅斯最終在2004年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俄方負責為韓國建造一個推力為170噸的一級火箭,而韓國自行建造推力僅為8噸的二級火箭。為此,韓國支付俄羅斯2億美元。韓國寄希望于移花接木式的能借鑒并提升其火箭設計建造技術,但俄羅斯嚴密的技術保護使得其愿望落空。
盡管,在經歷兩次失敗后,俄韓兩國合作的“羅老”號順利升空,但韓國在太空之路上依然剛剛起步,仍需要厚積薄發(fā)。畢竟,21世紀屬于“太空世紀”,太空經濟將主導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只有在這一領域站穩(wěn)腳跟才能讓韓國的企業(yè)更具競爭力。
對于朝鮮在火箭技術上的領先優(yōu)勢,韓國似乎應該看淡,因為朝鮮的火箭技術如同空中樓閣,并不具有穩(wěn)定性。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披露,朝鮮為了發(fā)展彈道導彈技術,曾向日本進口大量精密電子元件,其中包括導航、定位之用零件,耗資不菲。朝鮮本國因壓榨國民經濟來發(fā)展軍事科技,民用科技落后,無力生產這些精密電子元件,而且因為其高度獨裁,而不容于世界,并不在全球經濟體系之內,隨時可能遭遇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況下,其運載火箭技術只能是空中樓閣。
在這種背景下,韓國不應該將火箭技術當成是和朝鮮賭氣的“政治道具”,由政府主導來運作,如果政府用政策手段努力將太空領域塑造成為規(guī)范的市場空間,由韓國的企業(yè)來做這樣的事情,或許效果會更好。畢竟,美國已經允許類似的私營公司進入這一市場領域,而且進展神速,這或許應該對韓國當局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