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一本岛国av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即時新聞:

    分裂的自我意識(1)

    訂閱
    2009-10-30
    崔衛(wèi)平

    有一本小書,譯成中文區(qū)區(qū)100來頁,曾經(jīng)在兩對偉大的心靈之間傳遞、撞擊,見證了他們的卓越眼光和友誼。這就是法國啟蒙時代作家狄德羅(1713—1784年)的小說《拉摩的侄兒》。

    該書幾易其稿,但是作者生前并沒有出版。一直到1804年,狄德羅逝世二十年之后,德國詩人、劇作家席勒(1759——1805,與歌德構成十八世紀德國文學的雙子星座),對摯友歌德說自己手上有一份狄德羅的手稿。歌德聞后大喜,親自將其譯成德文。席勒在臨終前不久還寫信給歌德,念念不忘這本書的去處。

    這本書于1805年在萊比錫面世時,人們大吃一驚。因為此時它的法文版并沒有問世,人們甚至沒有聽說過它。該書第一版法文版出現(xiàn)于1821年,居然是根據(jù)德譯本翻譯過來的。該書中文譯者之一陸元(重慶出版社)認為,這件事情可以摘取文學史上最魯莽的獎項。

    半個多世紀之后,1869年4月15日,流亡倫敦的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信,聲稱在自己家中發(fā)現(xiàn)了兩本 《拉摩的侄兒》,要寄一本給恩格斯,并預言“這本無與倫比的作品必將給你新的享受”。恩格斯在沒有看到書之前便回了信,表示首肯。后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這本書中,將狄德羅的這本小說稱之為“辯證法的杰作”。

    狄德羅何許人也?先抄個近路——米蘭·昆德拉是中國讀者十分熟悉的,正是這位昆德拉將作古多年的法國作家再度帶到人們面前:昆德拉有一則戲劇叫做 《雅克和他的主人》(中文譯本2003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它有一個副標題是“一出向狄德羅致敬的三幕劇”,其故事取材于狄德羅的另一本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昆德拉以他特有的強調(diào)語氣念叨道:“我愛十八世紀。說實在的,我不怎么愛十八世紀,我愛的是狄德羅。說得更真摯些,我愛的是他的小說。”

    但是一般文學史上并不十分突出狄德羅,人們認為他的貢獻是在別的地方。他又被稱之為“哲學家”。然而,哲學史的門檻更高,即使在通俗哲學講義比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對此人也未著一字。他也的確沒有建樹什么哲學體系。他的那些關于自然的無神論看法,在當時或許頂著很大壓力,但是在今天看來,已經(jīng)完全失去魅力。人們又說他是一位美學家、教育理論家,但是仍然舉不出這方面的代表作。他的興趣過于廣泛,寫作范圍也過于散漫,其中包括一本《論盲人書簡》、一本《生理學的基礎》、一本《對自然的解釋》和一本《論戲劇藝術》以及一本《論演員》。從這些書名,看不出此人的專業(yè)是什么。

    而如果說“現(xiàn)代文化”同時還體現(xiàn)為一種“心智”,并需要推選出若干人來代表這種“心智”,那么我的第一票則投給這位狄德羅先生。他不僅是以他的著述,而是以他整個人的活動,包括與朋友的交往、談話,他的行為方式、他的眼光和各種評判,深刻地攪動和影響了他的時代和社會。

    尤其是他在20年內(nèi)擔任《百科全書》的主編。這套書旨在為正在到來的時代提供新的知識,開啟民智。這項工作周圍,集合了一大批當時最為杰出的頭腦,史稱“百科全書派”,這些人視迷信、成見、愚昧無知為人類的大敵。孟德斯鳩、伏爾泰為它寫了文藝批評和歷史方面的文章,盧梭寫過音樂方面的條目,哲學家愛爾維修、霍爾巴哈都曾經(jīng)為它撰稿。其矛頭直指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引起了統(tǒng)治階級的恐慌,其間兩度被下令停止。撰稿人中有的被關進監(jiān)獄,有的被迫流亡,副主編達郎貝是一位數(shù)學家,壓力之下他退出班子,由狄德羅一人擔綱到底。更早時候,狄德羅也曾經(jīng)被關押三個月。

    狄德羅不僅是一位斗士,他還是一位享樂主義者 (昆德拉也稱自己是“一個陷入極端政治化世界中的享樂主義”)。如同熱愛公平、正義與真理,他同樣熱愛美食、美酒和美女,熱愛朋友及愛好在時尚咖啡館高談闊論。一則關于狄德羅的故事是這樣的:他收到了朋友贈予的一件質(zhì)地精良之睡袍,滿心喜歡。但是當他穿著它在書房里走來走去時,卻發(fā)現(xiàn)自家的家具與之不配,家具風格粗俗,破爛不堪,于是他開始一一更新它們,令它們趕得上睡袍的華貴。他為此也自感欠妥,于是寫了一篇文章 《與舊睡袍別離之后的煩惱》。近年美國一位經(jīng)濟學家在 《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從這則故事中發(fā)展出一個概念“狄德羅效應”。

    他還是一位慈愛的好父親。為了女兒的嫁妝,想要賣掉自己的藏書。遙遠的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得知后,以高價買下這批書,同時又委托狄德羅保管,這樣作家兩全其美。這批書連帶狄德羅的手稿后來真的輾轉(zhuǎn)至俄羅斯。《拉摩的侄兒》手稿得以傳到了德國作家手中,應該是某位俄國大臣手抄出來的。

    這是一本對話體小說。“我”(一個如同狄德羅的人),在咖啡館里遇上了這個地方最不缺少的奇特人物——前音樂家、前家庭教師、現(xiàn)任流浪漢兼食客小拉摩即大音樂家拉摩的侄子。作者是這樣介紹他出場的:“他是高傲與卑鄙、才智與愚蠢的混合物。在他腦海里,正當?shù)暮筒徽數(shù)乃枷胍欢ㄊ瞧娈惖鼗煜谝黄稹保皼]有比他自己更不像他自己的了。有時候他憔悴,像到了末期的肺癆患者一樣;你可以透過他的腮頰數(shù)得清他有幾顆牙齒。到了下一個月,他會長得肥胖豐滿,好像不曾離開過一位金融家的餐桌,或者被關在圣伯爾納丁修道院里一樣。”最后一句話中帶刺,順便修理了狄德羅終身反對的目標——當時的天主教會 (《狄德羅哲學著作選》商務印書館1983年。)

    這種反諷悖謬、忽上忽下的用詞及語氣貫穿全篇,令人目不暇接又大快朵頤。談話內(nèi)容涉及改革、人民、理想、時代、法律、文明、未來、教育、制度、行業(yè)、富裕、德行、祖國、責任、自我認識、幻想與現(xiàn)實、真理與謊言、天才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理性與誠實、尊嚴與懦弱,幸福與悲慘,靈魂與腐爛等等。所有它們,迄今仍然為這個世界上那些優(yōu)秀活躍的頭腦念茲在茲。稍微集中一些的話題有關音樂,它若隱若現(xiàn)地貫穿始終,有研究家認為小說的真正用意也許在這里,狄德羅本人的音樂才華在諸如此類的描寫中得到了發(fā)揮。

    音樂本來是小拉摩的本行,一旦話題回到這上面來,他就顯得眉飛色舞,身體也情不自禁地晃動起來。“他把三十個曲子,意大利的、法蘭西的,悲劇的、喜劇的,各種各樣的,雜亂地混在一起,一忽兒唱著深沉的低音,他好像一直降落到地獄底下,一忽兒又高唱起來,用了假嗓,他好像把高空撕裂一樣,一面還用步伐、姿態(tài)和手勢來模仿著歌中的各種人物,依次地露出憤怒、溫和、高傲、冷笑的表情;一忽兒是一個哭哭啼啼的年輕姑娘,他扮演出她的一切媚態(tài);一忽兒成了一個教士,一個國王,一個暴君,他威脅著,命令著,發(fā)著雷霆;一忽兒他又是一個奴仆,百依百順。他沉靜,他悲慟,他嘆息,他笑”。如此這般,小說里又像穿插著一個個微型啞劇,其風格更加撲朔迷離。

    流浪漢音樂家拉摩出口成章,妙語連篇。既然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的目光也曾經(jīng)從這樣 “亂七八糟”的句子上面掠過,我們也不妨跟著這個怪人走上一小程。你不能不佩服這家伙對于世事有著極為精明的洞察力:

    ——在最細微的事情中,愚蠢是這樣的來得普遍和這樣的強有力,以致不大吵大鬧起來就不能實行改革。

    ——沒有什么比謊言對人民更有用,沒有什么比真話更有害。

    ——我以為最完美的秩序就是需要我在里面的一個秩序,如果我不在里面,即令最完美的世界也是毫不足取的。

    ——(某人)由于長期地模仿勇敢的姿態(tài),使他自己也受騙了。他這樣長期地裝模作樣,以致自己都信以為真了。乃至有一天他十分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一個懦夫,他會問你道:誰告訴你的,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出來的,因為一分鐘之前他自己也不曉得啊。

    最令人稱奇的,還是這個人對于自己的認識。他將能夠想得起來的臟詞都用到了自己身上,好像他本人正好就是個糞堆:“我是無知的,愚蠢的,瘋狂的,不識羞恥的,懶惰的,像布爾高涅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極端的無賴,一個騙子,一個貪食者。”

    不知為什么,與他對話的哲學家“我”卻對此擊節(jié)贊賞:“多么好的頌詞啊。”他回答道:“這個完全是真的。一個字也不能少,請你在這一點上不要爭論。沒有人比我更知道我自己;而且我還沒有全說呢。”于是一有機會他就添油加醋:“我將是人們所曾見過的最蠻橫無恥的流氓。”好在他用的是“將來時”,他現(xiàn)在還不“曾是”。他向哲學家公開叫板:“我叫做德行的東西你叫做邪惡,而我叫做邪惡的東西你卻叫做德行。”

    這么說吧——他不僅是一個卑鄙的人,而且他知道自己是卑鄙的,在衡量什么是卑鄙的標準上,他分享著這個社會其他人的標準;他不僅是一個“混混”,而且他知道自己正是這樣一個混混,而不是別的什么人,他也用不著假扮成其他人:“拉摩應該保全他的本來面目:許多富有的強盜中間的一個快活的強盜;并不是滿嘴道德的自夸者”。作者在不止一處感嘆道:“這樣的精明和這樣的卑鄙在一起;這樣正確的思想和這樣的謬誤交替著;這樣邪惡的感情,這樣極端的墮落卻又是這樣的坦白。”

    他甚至知道自己正是目前這樣(缺點不能再少而優(yōu)點不能再多),才變得受人歡迎。人們需要他,離不開他,他創(chuàng)造了那樣一種顛狂悖謬的氛圍,剝除了人們套在頭上的假面具,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當他們面對恬不知恥的拉摩時,他們也在面對自己內(nèi)心深處那些欲望沖動和種種不可思議的念頭。“人們怎么能夠?qū)ψ约弘[瞞呢?”他理直氣壯地說。

    因此,作者對他的立場始終欣賞大于譴責:“如果在一群人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人,他會像一顆酵母一樣,開始發(fā)酵,使每個人都恢復了他的自然的個性的一部分。他動搖著和鼓動著人們,他令人們對他表示贊許和斥責;他使真理顯示出來,他使人認識誰是善良的人,他把惡棍的假面具揭穿了;這時候有知識的人才傾聽他并且學會辨別人們。”

    這有點像是“苦肉計”。為了讓其他人們恢復原形,解除加在他們身上的符咒,他不惜將自己弄成一個顏面丟盡的丑角。難道這不需要有點貢獻精神?

    同樣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狄德羅另一本小說里,那就是《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這本小說才是昆德拉最喜歡的。昆德拉從中摘取了一個故事(更準確地說是“插曲”),成為自己戲劇的內(nèi)核:受傷害的貴族女子對于情人侯爵的變心感到傷心絕望。她心生一計,深藏一名歌女兼妓女,將其打扮成剛剛從鄉(xiāng)下來的純樸女孩,并想方設法令侯爵愛上了對方,甚至結婚迎娶。事成之后,貴族女子才告訴前情人,他的嬌美的新娘如此這般,令他蒙羞至極。

    這不是一個因愛而恨復仇的故事,而是一個如何獲得自我認識的故事。生性風流的侯爵甩了一個又一個女人,他自認為這是出于愛情,視為理所當然的,他的天性已經(jīng)沉淪,只不過所謂“高貴的”出身讓他看不到自己。在這方面,他與那位淪落風塵的女子實際上有一拼比。放在別的場合,侯爵不會認為自己與這樣的女子有任何聯(lián)系,他只會以一種高高在上和中傷的態(tài)度來對待她。

    然而,經(jīng)過一系列精心策劃之后,侯爵認同這個風塵女子,覺得自己與她很般配。精心策劃出來的這位女子的假相,是侯爵對于自身想象的延伸。當假象剝?nèi)ィ麄兌咭苍S確實十分般配。按照貴族女子的設計,風塵女子提供了侯爵本人的一個鏡像,他應該從她身上認出自己:你原來就是這樣,你實際上就是這樣,別以為你是其他什么樣子。為了讓侯爵認識自己,費盡心機的貴族女子也需要有點貢獻的精神。這個設計當然是狄德羅的,它是一件業(yè)余哲學家的作品。

    前幾年我看到中國的小資們,幾乎人手一冊這本昆德拉的 《雅克和他的主人》,不知他們當中有多少識得個中真意。

    同一個插曲早已被法國電影大師布萊松(1901-1999)重新闡釋過,即影片《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這部影片拍攝于1941年,正是納粹德國侵略法國時期。不知出于什么考慮,導演將故事變成了一則拯救之歌:侯爵真的愛上了風塵女子,女子在幸福中死去,報復沒有得逞。布萊松說到底是一位天主教徒,不同于與天主教會作對的狄德羅那樣辛辣、潑皮。個中區(qū)別,讀者自己可以去辨別并找出答案。

     1  |  2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相關產(chǎn)品
    網(wǎng)友昵稱:
    會員登陸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經(jīng)觀招聘 | 廣告刊例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訂閱中心 | 友情鏈接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eeo.com.cn
    地址:中國北京東城區(qū)興化東里甲7號樓 郵編:100013 電話:8008109060 4006109060 傳真:86-10-64297521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27651號 Copyright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2001-2009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
    <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