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一本岛国av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ENGLISH
    當前位置:首 頁 > 橙色沙龍 > 活動報道

    橙色沙龍·文化 國學有大美

        
    作者:高文龍
    發(fā)布日期:2007-08-22
     

    孟雷: 

    感謝大家來到經(jīng)濟觀察報橙色沙龍,來跟老師近距離做一個交流。但凡來的就不用我再多介紹老師其人,其學問了吧。因此是只要愿意的同志,我覺得第一是對國學不陌生,第二應(yīng)該是對老師的學問也不會太陌生。我們今天大約是這樣安排,老師大約有一個小時左右的講座時間,大家可以跟老師做一個自由交流。現(xiàn)在就有情老師開始他的講座 

    傅佩榮: 傅佩榮老師精彩的演講

        謝謝!我經(jīng)常談到國學的時候都要先把它還原到文化的層面。我們有國學,其實別的民族也有他們自己傳統(tǒng)的文化跟他們的學問。我們怎么了解自己的特色呢?英國有一個作家說,如果你不曾離開英國,你就不可能認識真正的因果。你如果一輩子都在自己的文化里面,你就好象空氣一樣很自然,你不知道有什么特點,你也不見得會珍惜它。你一旦到了不同的國家,看了不同的文化。你對照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有什么樣特別的地方,為什么值得珍惜,為什么又適合我們這些人生存、發(fā)展。所以我首先在這個背景上說明一下,到底什么是文化。因為國學在文化里面,它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部分。但是你如果說不談文化別的層次,光講國學別人會說,那以前好多年都沒注意到國學也活的不錯,也過去了。為什么現(xiàn)在哲學很熱呢?因此講文化的時候它有四個特點。第一個利于自然。自然界有它的規(guī)則,春夏秋冬這些規(guī)律。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人類可以改變自然界,一張椅子,一張桌子,從木頭造成的。要把它造成桌子、椅子是讓我作為一個人比較方便,念書、工作。所以第一個文化跟自然不一樣。第二個文化它是形成傳統(tǒng)的。它在時間之流中會慢慢累積,累積以后慢慢積淀。這個積淀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像黃河之水一樣有好有壞,但是不管怎么樣是一個傳統(tǒng),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造成一個人深村的背景,你一定生存在文化背景里面。第二個是自為中心,每一種文化都認為自己是中心,不會認為是附屬的。中國中這個字在古代也這樣的含義,本來是部落社會,部落首長住的地方有旗子,上面有圖騰作為象征。有事的時候旗子一插老百姓過來。旗子原來是兩邊是旗子在飄。這是中字可能的解法我也覺得相當合理。 

        像猶太人,猶太人的歷史是非常悲慘,后來才有自己的國家。前面兩千多年就是顛沛流離,在流浪。但是他沒有喪失信心,他認為是選民,明明是上帝選的,但是經(jīng)歷考驗。他民族人很少,但是不會被強大的民族消化。 

        所以,每一個傳統(tǒng)都認為是核心。即使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我們雖然是少數(shù),人口少。但是事實上你要欣賞中華文化之美少不了這些。因為每一個人地區(qū)性的原住民都認為自己的祖先跟神靈有某種特定的關(guān)系。這個民族的后裔生活在天地之間才有信心,內(nèi)心認為自己很踏實,這是文化的第三個特點,自為中心。 

        第四個是有興盛衰亡。文化跟人有關(guān)系,就難免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如果周期配合不協(xié)調(diào),一起生老病死足球都消失掉了。有的時候被一個強大的國家所征服。像秦始皇,西方亞歷山大這些都很強,武力征服別的國家。但是自己本身也什么都帶不走,所以這說明文化有自己的興盛衰亡。英國有一位著名學家他有一本書叫做《歷史研究》。他提出26種文明,說明現(xiàn)在的文化都從以前慢慢延續(xù)過來的。文化有興盛衰亡的話,亡的就結(jié)束了。只有一支文化很特別,就是中國文化。興盛衰亡要衰快亡了,又要興了。但是他看不到興了。后來雖然有元朝,還有清朝異族統(tǒng)治,但是文化有生命力,可以使統(tǒng)治者愿意接受傳統(tǒng)的資源。 

        我們把文化這樣理解的時候就要問,第一個文化是利于自然,是形成傳統(tǒng),它是自為中心,最后有興盛衰亡。問了我們中國文化憑什么這么多年還保存呢?它當然是憑著它的某些理念。現(xiàn)在分析一下文化有三個。這個分析是勉強文化,文化是生活的全部。比如穿一件西裝,西裝是外來的,外來的照樣有中國傳統(tǒng)的禮儀,我腦袋的想法是很傳統(tǒng)的。可以分辨有器物,有制度,有理念這三個層次。這個分法在我看來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分析。今天可以是麥當勞,可以是日本料理穿洋裝。但是見面喜歡拱手作禮。握手可以感覺到手的溫度,有的人根本手沒有感覺,握了嚇一跳,一握就露底細。 

        我到美國念書的時候,耶魯大學第一次到系里面,系里的助理是胖胖的女士,見了我就要抱,我嚇了一跳。她一看就知道你們東方人太含蓄了。我們見面怎么能抱呢?很緊張。你穿上外國人的服裝你還是一個中國人。就是器物,今天的器物可以簡化為經(jīng)濟的繁榮,科技的發(fā)展。這個器物有錢就可以買到,最新的電腦,最新的軟件。但是還是不能改變制度。要看文化的制度層面,人有自由,自由來自于什么?進一步分析就可以思考了。自由的分析能夠思考,有選項。但是一有自由就困難了,人本能從自己出發(fā)思考。從自己出發(fā)去思考很難免有自利的傾向。是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每個人對自己有利就以私害公,為了自己個人利益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從禁忌到風俗習慣。制度的沒有好壞,制度就在于運作。這個制度可以運作就是好的制度。如果有一個完美的制度搬過來直接套用,老百姓還沒有習慣的一種觀念。教育水平跟不上,這個制度就白費了。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菲律賓,它就是因為制度的轉(zhuǎn)變才非常民主。因果也非常民主,有女王。不像單一美國的民主,完全兩黨作為唯一的標準情況。有器物有制度之后還不夠,你可以看到很多先進的國家,他們的經(jīng)濟繁榮,國民人均所得可以超過25000美金,他們的社會制度很穩(wěn)定,重視人權(quán)。一個人只要生下來,是他的國門,到大學畢業(yè)都不要錢,政府替你買單了。人偏偏有很高的自殺率,自殺的認不是很我窮的人,很苦的人。偏偏是瑞典、丹麥、澳大利亞有時候也在里面。這個是為什么?經(jīng)濟繁榮,制度合理為什么還不活呢?甚至還有很多抑郁癥的,精神萬能癥。這就有一個問題文化的發(fā)展必須有理念的問題,沒有理念就會覺得活的沒意思。相反的,我們以前有很窮困的時候,有很不民主的時候。但是每個人活的斗志昂揚,因為你腦袋里面有一種理想,總認為明天會更好。我們中國人以前喜歡多子多孫,總有一個發(fā)財,發(fā)達了,光宗耀祖,現(xiàn)在后來的情況演變了。 

        好了,國學所針對的內(nèi)容就在理念這一塊,我們研究國學,不可能研究國學有什么科技發(fā)展。我們頂多講什么程度呢?比如《易經(jīng)》講《易經(jīng)》就講到西方重要的事實。《易經(jīng)》拉丁文本到日本,光看幾個卦堯的圖象就覺得很不得了。一個代表陽,一個代表陰,就可以把所有的圖象解釋。后來萊布尼茲就來到中國,想要了解這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偉大的國家?guī)装倌曜兂伤麄兊闹趁竦亍€時候說《易經(jīng)》里有電腦那個太夸張了,光靠《易經(jīng)》怎么發(fā)明電腦。《易經(jīng)》思維模式有非常先進的部分。 

        西方的科學家他們研究宇宙的結(jié)構(gòu),在近代以來標準的說法是機械論,宇宙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各種物質(zhì)拼湊,只有整合,拆解,重新組裝,沒有什么生命力。后來慢慢到20世紀以后,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后,到一系列原理一系列以后發(fā)現(xiàn)宇宙是有一個有機體,從機械變成機體是很大的一步。怎么是機體?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牽一發(fā)動全身。曾經(jīng)有一本書叫做《樹王》。這個樹砍掉一棵就出現(xiàn)危機。宇宙里面大話流行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從來沒有隔絕的。西方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非隔絕不可的,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就不可能進一步的了解,不可能有進步。像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用離開家門就知道天下是什么事。不用離開窗子就知道天體怎么運行。他在家里研究桌子就知道一片宇宙。這張桌子的木頭從哪個山來,一看這個紋路就知道了,這棵樹長這個木頭是多長時間,下多少雨,有多少太陽,研究多辛苦。理論是對的,任何一點點事情都可以反映宇宙,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關(guān)系。研究任何一個東西,假設(shè)一個人,你給我一根頭發(fā),這個人的一根頭發(fā),就可以研究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如何。宇宙也是一樣,任何一個小東西都可以反映宇宙的情況是什么樣。西方人認為很有道理。所以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了解越多越崇拜。這個老師叫做“早熟”的文明,很早就熟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就是早熟的文明。 

        很多人問你們后代研究哲學的人都不太用功。西方哲學有什么特色?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西方哲學人的名單一列出來非常壯觀。但是中國自己哲學家,不是新一代儒家就是新一代道家,你們?yōu)槭裁床桓阈碌幕樱坎皇俏覀儾辉敢飧慊印>褪侨寮摇⒌兰姨珎ゴ罅恕?住⒚稀⒗稀⑶f都是理念層次。我們在科技上,近來上以后比不上別人,在經(jīng)濟上也許沒有那么完備。但是我們理念從古到今,始終覺得一個人有價值,所謂的國學之美美在這個地方。我們跟別人談?wù)軐W,不必談器物和制度,器物跟制度我們跟別人學。上書里面有三句話,叫做政德、利用、厚生。政德是理念層次。利用是制度層次。第三個是厚生。日本到現(xiàn)在還有厚生鎮(zhèn)。厚生是管生命,健康的部分。我心里所需要是器物,我的心自由思考,我需要制度。我們談國學對文化了解就知道我們所針對的是理念的層次。在理念層次我們說明一下最主要兩個代表,儒家跟到家,我們這樣講并沒有說排斥其它學派的意思。最早司馬談?wù)f的六家最主要的,其它的農(nóng)家、兵法家上不了臺面,思想不夠完整。要完整至少有三點。第一要澄清概念,提出的概念都很清楚,不打迷糊仗,知道說的每句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講仁義的仁。每一個仁出現(xiàn)的意思都不一樣。孔子讓你知道仁這個字很特別,每個學生請教孔子。孔子因材施教是必然的,哪里有人教書不是因材施教的。后來孟子講仁、益、禮、志是怎么來的。老家講道,講完又說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么這么麻煩呢?因為不得不如此。因為哲學家面對這個世界,如果不能使用新的概念,使用別的概念。是約定俗成的概念。已經(jīng)染上了習以為常的,后天的想法,已經(jīng)不能純粹代表原來新的世界,必須重新提一個概念出來并加以解釋。我們想想看除了儒家、道家以外還有哪個用這個。沒有了。法家就沒有,墨家是最保守的。只有儒家跟道家可以提出第一個澄清概念。 

        第二個是設(shè)定判斷。誰是善,誰是美,誰是真,誰是假。這種判斷需要標準,不能隨便講,或者約定俗成,不行。你就提出判斷標準,誰定的,為什么這么定。 

        第三個最難叫做建構(gòu)系統(tǒng)。把很多知識累積在一起怎么樣成哲學。怎么樣建構(gòu)系統(tǒng)呢?需要三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人怎么樣生活,只有人用應(yīng)不應(yīng)該個詞,人有自由的問題。其它生物沒有自由的問題。只有人類才有選擇,才有應(yīng)不應(yīng)該的問題。第二個你就要說清楚,人跟自然界有什么關(guān)系。人類在宇宙界很渺小,那么渺小的人跟宇宙有什么關(guān)系,他們之間是和諧的嗎?和諧是很好的詞,但是人類沒有所謂很天真幼稚的和諧。人類就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到野外看到恐龍就跟他拼命,看誰贏,人就是競爭。人在生物界有競爭。第三個層面是最復雜的,也是最難講清楚的。我們給個名詞改超越界。一樣東西自然有開始有結(jié)束。你自然會問開始以后有什么,結(jié)束以后有什么。如果有開始有結(jié)束的話它為什么要出現(xiàn)?它出現(xiàn)只是個幻覺,或者它出現(xiàn)是個必要的,有某種理由的。沒有人可以容忍自己,或者允許自己這一生是無所謂的。改變說這一生有我沒有我差不了多少,這樣就不要談人生,就喪失跟別人討論的資格。我們有時候跟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我主張超越界。孔子的天,老子的道是超越界。如果有人反對這個說法的話,你如何解釋萬物出現(xiàn)之前怎么樣的,結(jié)束之后是怎么樣的。地球有900億人在這個地球存在過,現(xiàn)在活著是65億,請問800多億人到哪去了?我們走在路上一腳踩下去,踩到好多人的骨灰,呼吸的時候很多人骨灰跑來跑去,我們將來也變成后代的骨灰,后代的泥土。那些人變成滾滾黃塵,我們也一樣,為什么說我們有價值呢。 

        孔子、老子的人絕對不會無聊的過生活。老、莊這么聰明的人,自己過日子也很悠哉。他們內(nèi)心里面有開闊覺悟的能力。為什么突然提個道呢?提個道很麻煩。大家不知道你說什么。老子個人特別有趣,知者不言,言著不知,了解的人不說話,說話的人不了解,我上老子的課不知道說什么,一說代表不了解。不說代表我了解學生又不了解。像這個就說明我們的儒家跟道家了不起。他們建構(gòu)的思想系統(tǒng)跟西方任何的大哲學家毫不遜色。西方哲學一路下來,只要數(shù)得出名的大哲學家都說得過。就是如此,自然界怎么回事,兩個如何協(xié)調(diào),最后問超越界。有時候看西方哲學家寫的書很難理解,為什么老提上帝。無神論一提上帝有很多壓力,是不是搞奇怪的東西為難過。另一方面有基督宗教為基礎(chǔ),在西方1400、1500年都是基于主導的力量,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基督徒,一生下來就知道上帝。真正的無神論一定出現(xiàn)在西方。在我們中國,在印度,沒有真的無神論。你說我們是無神論嗎?那你怎么拜祖先呢?祖先就是某種形態(tài)靈的存在,人死為鬼。 

        我們把西方的系統(tǒng)架構(gòu)說明之后接著可以思考儒家到底在說什么。提到儒家我們會想到《三字經(jīng)》。因為基本上就要談人性的問題,孟子說名善,荀子說性惡,這是表面上看到的。深入研究會發(fā)現(xiàn),孟子跟荀子沒有真正的沖突,他們的定義不一樣。一個說性善,一個是性惡。孟子說的是四個端,代表開始,代表力量。他把善定在新的一種能力上面。荀子把性定結(jié)果上面。一個作為出發(fā)點的能力。一個是心的結(jié)果,欲望的結(jié)果。他們定義不一樣,他們講善、惡,表面上是針鋒相對,但是實際上沒有對立。 

        《三字經(jīng)》會念到人之初,性本善。孔子的話在第二句話才出現(xiàn)。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為什么可惜呢?因為宋朝的學者面對佛教的力量慢慢主長。學者性空,你講空我就講實。我不講實在的話,就變得我們跟佛教談不過,佛教是理論見長,可以把佛教道理講的非常的透徹。而我們?nèi)寮覍W者一項強調(diào)實踐。實踐了半天聽到別人談懸說理講的很有道理怎么辦呢?別人說性空,如果不老老實實把性的本質(zhì)講清楚怎么對抗呢?一定堅持性是善的。性是善的話我們知道根據(jù)孔子、孟子的說法,善、惡是結(jié)果。性可以為善,孟子講的很清楚,為善做到善的事情,一個人可以做到善的事情是因為有善端,我的心只要真誠,讓我的心表示它的意愿就會做到善的結(jié)果。所有的惡都是違背心做出來的。孟子講很好的比喻,水向下流是很正常。用手潑水可以高過頭。可以用管子把水轉(zhuǎn)到山上去,這是逆向而行,這是外面的力量。一個人做壞事都受到外面的影響。 

        孟子講一句話講的很好,賦稅子弟多賴,賦稅子弟多暴。年輕人做好做壞受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可以決定一切嗎?不然,你只要真誠,讓內(nèi)心發(fā)出力量。光是好心沒有力量,經(jīng)過保存才能行到善的行為。儒家很強調(diào)外面的環(huán)境不管怎么樣,快樂由內(nèi)而發(fā),是真誠引發(fā)力量,力量由內(nèi)而發(fā),做到自己真正的要求,比做到別人的情緒快樂得多。一旦別人不在眼前那個情緒落空。比如我自己做一件事,我自己對這件事很滿意,絕對超過別人的肯定。別人如果說我們都肯定你,但是人群善的時候搞的空空框框沒有一個人怎么辦,又茫然。儒家強調(diào)真誠,從內(nèi)而發(fā),我對我的行為可以了解我為什么這樣做,做完了之后我內(nèi)心有某種信念。直到我符合做人基本的要求。孔子幾乎到走投無路都很快樂。儒家以善為基礎(chǔ),其它方面建構(gòu)起來很容易。有的時候講思想會忽略孔子對人文的關(guān)懷,儒家重視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人才、人格、人文。孔子很多學生都可以做官的。特別《論語》子貢當外交官。但還要有人格,人格沒有人一畢業(yè)就當圣人,圣人是進行考驗的。只能說保持高度的警覺,要求自己考驗。你不要概觀不能論定。孔子也說若勝于仁周其敢,只要活著就可以往上走。 

        這樣不夠,還有人文教育。儒家最精采的是人文教育,為什么?因為孔子說過文質(zhì)彬彬君子,文跟質(zhì)配合。有的地方?jīng)]有什么文化,文風純樸。北京的文化層次很高,但是也會有困難,大家見面無疑都講客套話,不知道哪句話是真的。有的時候文化太多太客套了,反而忽略了真是的情感。孔子希望文質(zhì)彬彬,表達禮貌,禮儀的時候要有真誠的心。真誠的心表現(xiàn)的出來要恰當好處,不然有些人很真誠沒受到很小教育顯得很粗糙。孔子的文是詩跟曰這兩種。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可以學《詩經(jīng)》,可以興、觀、群、怨。興代表引發(fā)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一個人在社會待久就社會化。很多人客套忘記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詩經(jīng)》都是文學作品,最可貴是真是情感,最怕虛偽。念詩經(jīng)用真誠的心引發(fā)自己的真誠。你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像小孩子一樣對人生有某種的很好的期許,未來有一種盼望。第二個是觀,閱讀詩經(jīng)可以觀察自己,你對哪篇文章感動就可以想到自己。如果我們看到電影很容易會角色認同。自己生命跟他的生命有某種呼應(yīng)的地方。第三個就是群,合群,大家都念這本詩經(jīng),大家一說都呼應(yīng)起來了。這么多年很多人都念金庸小說,張相這個人就像岳步群一樣的。大家都念過這一書群體的情感可以互動。最后可以怨。為什么讀了詩經(jīng)可以抱怨呢?怨個字在正部《論語》里面使用表達情感的字最多就是怨,出現(xiàn)20次。每一個人都覺得委屈,讀《詩經(jīng)》覺得別人比你慘多了。讀《詩經(jīng)》就開闊了,最怕壓抑。讀《詩經(jīng)》一起難過一下掉眼淚,一掉完就沒事了,是古人心里治療,是學《詩經(jīng)》對情感的調(diào)節(jié)恢復真誠的力量。 

        第二個很實用的,而之侍父,遠之侍君。第三個多侍鳥獸草木之名。你多念《詩經(jīng)》,《詩經(jīng)》鳥獸草木有好幾百種。所以孔子讓學生學《詩經(jīng)》,這個常常被忽略。另外一個是音樂,孔子談到音樂的時候更有趣,他自己本身是高手。有一次他示范教學的特色。不教學生就是教他。這個學生叫孺悲。孺悲犯了錯想找孔子解釋。孔子不理他,為什么?有些學生犯了錯找老師,某些學生就找老師背書。孺悲遇見孔子,孔子辭以疾,推辭掉了。學生離開房間,孔子立刻把赦拿下來唱歌,讓你知道我身體很好。孔子唱歌很好。《論語》有一句話,老師一天哭過就不唱歌了。今天不哭就唱歌。他唱歌的時候發(fā)現(xiàn)跟大家唱的特別開心,就堅持別人再唱一遍,然后他再唱合聲。孔子生活音樂的氣息是自得其樂。你只有快樂你才能夠享受音樂。所以他今天哭過就不唱歌,今天就不奏樂,不聽音樂,樂跟樂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顯示一個人怎么樣在亂世里面。孔子是春秋時期,到處都是違反常態(tài)的狀況,孔子照樣可以若無其事,我設(shè)法不管時代,我設(shè)法把我一生的精采展現(xiàn)出來。 

        孔子的儒家變成很完整的生命。不會因為用侍忽略人格的欣賞。如果你問孔子有沒有宗教信仰,當然很清楚,當然有。我舉一句話做例子,這句話有七個字,子知所勝,齋戰(zhàn)疾。戰(zhàn)爭就會死人。疾病生命很有危險。古代第一個排在前面的就是齋戒。古人齋戒就是為了祭祀。祭祀當然是宗教行為。孔子最謹慎的三件事第一個是齋戒,孔子對宗教是非常認真看待的,但是他不是宗教家,他自己本身有深刻的宗教情操。他說一個人得罪了天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鬼是祖先,會照顧祖先。最后天是絕對正義,最高超越界的代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都要連起來看,只有天命是完全敬畏的。這是孔子生活的特色相當完整。圣人溥儀通常為官有壞人就不跟你在一起。柳下惠滿朝的人都是壞人我不跟你在一起就行。他是豪不在乎,在乎自己的責任。然后是孔子,孔子知時者。孔子做任何事都恰到好處。一般講圣人是德行特別高。比如我生下來就是這種個性發(fā)展到極點,就清高的不得了。你部容許別人犯錯,或者說這個個性很隨和,太隨和看到必須不好也不會管他。有些人很有責任感,只要讓我做官就做,好象很喜歡做官。但是不是。上天生下老百姓,以先知已先覺,以或知已后覺。人們?yōu)槭裁闯绨菘鬃樱烤褪且驗橛兄腔邸?鬃邮窃搩A就傾,該和就和,該任就任。孔子一方面投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受世界的污濁所困擾。能同流而不合污。可以在世界上出入自得,在任何情況都負責自在,這是儒家,畢竟有一種很深的責任感。 

        如果把兩個轉(zhuǎn)到道家就完全不一樣。現(xiàn)在講兩者的分辨,分辨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孔子的年代,按照司馬遷所說的,應(yīng)該比老子晚一點,大概差30歲左右,老子是前輩。但是老子它是周朝的時候是管理周朝國家檔案,圖書館的,學問非常好。他們所面對的時代差不多,30年沒有很遠,老子老的時候孔子比較年輕,所以老子還教訓過他。他們所面對的時代叫做“危機時代”。危機時代一個詞是虛無主義,大家活著覺得跟死差不多,這是標準的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有兩種,第一種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覺得善和惡差不多。虛無主義很可怕。我們臺大前年選了新校長,比我年輕。上臺之后跟學生說,說臺大的學生推行“四不運動”。哪四不呢?考試不要作弊,作業(yè)不要抄襲,在教師不要吵鬧,腳踏車不要亂騎。大學生需要這四不嗎?我問學生考試作弊很嚴重嗎?他們說確實很嚴重,70%的學生都作弊,繼續(xù)作弊的有50%。臺灣很民主,一調(diào)查出來就可以討論的。我跟學生說你們不知道作弊是不對的嗎?學生怎么說,作弊怎么不對,別人都做我也做。我跟他們講了半小時,他們才認為作弊不太對。他們最后有個結(jié)論。作弊不算錯,作弊被抓到才算錯。所以以后不是不要作弊,而是改善作弊主義,就要做虛無主義。作弊不算錯,天下沒有對錯,只要不被逮到就沒事。事實上我們也知道,這是一般人僥幸的心里,這種心里就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在價值上我沒有堅持什么原則,只是得過且過。世界上很多人都這樣子。這是儒家。 

        儒家很希望看到這個社會上沒有善惡標準,希望由內(nèi)而發(fā),自己的良知給你一個標準,讓你真誠引發(fā)力量。自己要做該做的事,不要別人管我,我自己做該做的事,快樂由內(nèi)而發(fā),心安理得,這是儒家的策略。 

        道家不一樣,道家認為儒家講了半天,五十步跟百步的差別。道家對于儒家有根本的批判,儒家強調(diào)仁義,后面有很多人假仁假義,甚至不仁不義。所以莊子說的很刺耳,他說從堯舜開始到孔子這些人。提上仁義后代有人吃人的事情。人吃人在理解上發(fā)生過。他講的像當代做生意人吃人的。你前面講的仁義,后面假仁假義,不仁不義。老莊認為這樣不夠,怎么辦呢?我們要找一種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存在的地方下手。儒家光解決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而人找到行善的來源。講儒家不能忽略真誠,講道家不一樣。道家認為真不真誠只有你知道,你真誠之后還是有限制,你認為很真誠,別人不見得認同。道家面對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什么叫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呢?人活著跟人死了沒有什么差別,最后都會死。道家面對這種情況是真正的危機。老子也說過老百姓不會死,你用死嚇他有什么用呢?稅收太重活不下去就跟你拼了,反正活著跟死了差不多,這樣很可怕,就不會珍惜生命。但是珍惜生命在不合理的情況下生活,被剝削,被虐待也沒有意義。儒家表現(xiàn)的系統(tǒng)架構(gòu)更完整。 

        所以西方哲學家很少喜歡儒家的,但是很少不崇拜道家的。為什么不喜歡儒家呢?儒家在西方哲學的分類稱為倫理學。什么叫倫理學呢?告訴你什么是善惡,行善避惡。每個人聽到都很有壓力。西方學者不太喜歡儒家。在整個哲學的系統(tǒng)里面組高的是行而上學。因為行而上學講普遍的原理。道家就是這樣,道家的道是不用語言表達的。西方學者只要念到一句話就覺得很佩服。你不能說上帝是什么,西方哲學提到存在本身,他看到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語表示的道是了不起的道。老子不在于表現(xiàn)哲學系統(tǒng),是在于存在的危機。我們念老莊告訴你最大的危機,人類有來源有歸宿。我們在道里面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成也沒有失。莊子后來說魚在泉水干的時候在陸地上相濡以沫不忘向往于江湖。我們現(xiàn)在互相安慰,互相鼓勵,莊子在嘲笑,你們這些人互相安慰,互相鼓勵才覺得活得下去。最好在江湖里面根本忘了自己是什么魚,通通忘記。什么是江湖?江湖就是水,水就是道。道家發(fā)展的空間很大。怎么讓一滴水不要干涸?我們每個人都是水。人老了慢慢撐不住了誰不會結(jié)束呢?怎么讓一滴水不要干涸,把它丟調(diào)海里去。海就是道。你永遠不覺得自己衰老,當下就是永恒,永恒就是當下。在整體里面每個部分不但是相等的,不能彼此之間都是不可或缺的。 

        道家是真實,從真實掌握到敏感是道家的特色。學道家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美感。看一樣東西這是古董,這是什么。這樣看很有限,這個是古董好看,別人不是古董就不好看。別的任何東西都是美的,天下沒有任何東西都不是道,所以老子喜歡用母親來比喻道。母親生下每一個孩子對每一個孩子都很珍惜。如果一個人體會到道的覺悟,從道的眼光看萬物。莊子說過一句話,他說以道觀之不如貴賤。從道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任何東西只要存在都可以欣賞,就看有沒有欣賞的眼光而已。這是道家的思想。從真是可以到美感的境界。 

        所以我們學習自己的國學,儒家跟道家不是說今天沒事大家來談?wù)務(wù)軐W,不是的。哲學不能離開人生。哲學離開人生的話根本是沒有內(nèi)容的,變成空談抽象的理論。西方人談?wù)軐W有時候有這個毛病,因為根本沒有西方的社會問題,背景不一樣。一路發(fā)展下來怎么演變根本不知道。只是拿一本書過來設(shè)法討論,討論根本不能落實。很多名詞的翻譯也不見得翻得對。怎么辦呢?研究西方哲學很困難。研究自己的中國哲學,畢竟這個土地上,人的思想觀念能夠有一脈相承發(fā)展的脈絡(luò)。所以我常常在講,一個人在30歲以前一定要把儒家研究好。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在社會上工作,追求自我實現(xiàn)。要把自我實現(xiàn)跟人群的福利聯(lián)合在一起,這是儒家很好的想法。社會上在發(fā)展,不管做哪一行,360行都無所謂,只要是正當職業(yè),對社會有某種貢獻,而不是一定要做官。所以儒家的思想讓個人的生命跟群體的生命結(jié)合。這是共同做良性的發(fā)展。但是一個人到40歲以后一定要學道家。為什么呢?你發(fā)現(xiàn)沒有真正的公平。你學道家有什么好處呢?從整體來看。你看有人少年得志比較羨慕。你可能大氣晚成,大氣晚成覺得以前干嗎哭。莊子用很多故事來說。 

        我舉一個,古代有很多美女,有一位叫做麗吉,他爸爸守衛(wèi)邊疆的。有一位君發(fā)現(xiàn)美女,君有特權(quán)把她帶進宮里。這個麗吉沒見過世面。聽到要把君帶走。就哭,哭到沾到衣襟。結(jié)果跟大王回到王公,跟大王住寬大的床上,每天吃山珍海味,這時候后悔當初為什么要哭,早知道不要哭了。莊子用這個說明什么呢?人的得失更重要是人的生死觀,很多人怕死,死了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死并沒有那么可怕,莊子是想象中,他并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樣。只是到底你合理的思維。很多時候過度擔心,過度害怕,在整體沒有得沒有失,沒有害怕,根本不用擔心,所有擔心的事情是自己找的。莊子可以達到非常逍遙的境界就從這里發(fā)展。40歲念道家的書就覺得很透徹。 

        如果到50就學《易經(jīng)》。我自己到50學《易經(jīng)》,學了收獲很大。《易經(jīng)》是變化的道,你看自己慢慢衰老,看到周圍人事的變化覺得沒有什么擔心的,用基本的八卦代表自然界。《易經(jīng)》某種的功能組合起來變成64個卦。每一個卦代表一個形勢。同時每個卦有6堯,每一個橫線代表一個未知。如果懂《易經(jīng)》的話,就知道自己生命除在哪一個大的卦里面,代表時機,代表實事,你知道大的形勢,知道自己該怎么走,什么得到,什么不能得到。《易經(jīng)》有兩派,一個叫儀禮派。一個是向數(shù)派。你學已經(jīng)不能光說儀禮,有時候講不清楚。做事謙虛,做事在間比較合乎,左右上下都有人幫忙,不要直接面對外面的挑戰(zhàn),這個都是很好的想法。但基本上你為什么需要64卦來講呢?10個卦講完畢了。如果只講一禮10個卦完畢了。配合時機來運作的。用64卦來說的代表什么?代表你可以占卦,占卦代表什么?絕不是迷信,很多人把占卦等于迷信是太可惜了。占卦是古人最高的智慧。設(shè)法用某種方式為你的問題提出卦項。人的思考為什么有迷惑?因為他有盲點。比如選擇要不要投資,我一定有一廂情愿的盲點,因此看不到別人相關(guān)的條件,只看到自己要看的。后來失敗早知道為什么要這樣那樣呢。《易經(jīng)》的卦讓你知道全方位的信息。 

        我們簡單比較一下,現(xiàn)在很多人都需要看心里醫(yī)生?他不快樂。我今天的痛苦是為什么。心里醫(yī)生只有一招,從因到果,你現(xiàn)在痛苦的話,就跟你說我們來回憶一下你做什么夢了,你小時候發(fā)生什么事情。夢不出來只好催眠,催到前世太麻煩了。這是他們單項思考模式,從因到果一條線的發(fā)展。《易經(jīng)》的思考叫做同時,同時是現(xiàn)在同時發(fā)生很多事情彼此之間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我們以為無關(guān)對他是有關(guān)的。用一句話來說所謂的偶然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現(xiàn)在在這邊見面是偶然的嗎?但是這個偶然恐怕是你長期以來念一些書,想一些問題才發(fā)生的。這個偶然結(jié)束以后恐怕對你以后的生命有很大的影響。像這種《易經(jīng)》里面非常偶然的,給你很多信息,讓你不要被自己的盲點所遮蔽,讓你眼界全面展開。全面展開才知道自己處在什么位置,就不會執(zhí)著。如果說現(xiàn)在運氣不好,就代表明天就好了。你如果說自己最近很順利,說明明天就結(jié)束了。這叫做讓你有智慧,不要太過于執(zhí)著于表面上的成敗。第二個是什么?是德行。整個《易經(jīng)》最后是修德,對于修德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什么吉兇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好的,逢兇化吉。這就需要德行,《易經(jīng)》含義很深刻。 

        一個人到中年以后,對許多事情真的是樂天知命。《易經(jīng)》跟《易傳》不一樣。《易經(jīng)》本身是中國最古老的智慧。我們今天如果說國學的大美在什么地方?從我剛剛講的各位就知道,隔了兩千多年,過去的思想還是栩栩如生,因為它是講的理念。你不可能從我講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有什么方便。你吃什么,穿什么是外在的東西。重要的東西不要生病就好了,保持健康就好了。你跟別人互動的時候需要規(guī)則,需要制度。你也不要管制度好壞,可以運作,可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就好了。重要的是你腦袋想什么。因為你腦袋的理念決定你生活的價值何在。這就是他們重要的地方。現(xiàn)在講國學熱就要把焦點房在這個地方,在理念上重新讓它得到詮釋,使它得到新的神靈。這個理念有兩點要考慮的。第一個,每本經(jīng)典設(shè)法使它本身融會貫通。比如講孔子每一句話都要連貫起來,你不能夠斷章取義。第二個經(jīng)典跟經(jīng)驗的配合。現(xiàn)在懂得經(jīng)驗跟生活脫節(jié)就浪費時間。比如這邊講道家,我出門的時候就能夠?qū)嵺`。孔子很珍惜每一個人。我在外面跟某個人不小心碰撞就要謙虛道歉。如果你學的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夠作用的話,不能變化你的氣質(zhì)就白念了,只是念書而已,沒有真正的理解。這兩點掌握住就好了。是屬于國學之美,通過融會貫通,跟經(jīng)驗的結(jié)合,改變你的生命可以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 

        首先把文化去區(qū)分,它有器物、制度、理念三個層次。對于什么是文化我們也解釋了,它會興盛衰亡。我們要文化保持興盛的狀態(tài),讓每一個學者做重新詮釋的狀態(tài)。詮釋的合理跟經(jīng)驗結(jié)合才有生命力,否則文化是過去的經(jīng)典,為什么要念呢?把儒家跟道家思想里面真正精華的部分設(shè)法理解跟掌握。這是今天跟各位分享心得的部分。到這里時間告一個段落。 

    孟雷: 

        謝謝傅老師精采的講座,讓我們感受到國學的博大和優(yōu)美。我先請教老師幾個問題。我們的國學無疑在這幾千年來對我們的生活,對中國人的精神養(yǎng)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一直有點困惑,比如說像您講到的我們哲學這種整體觀,還有您講到的超越界。像一些這樣的東西會不會影響到我們中國哲學對人本身的一個忽視?我們對人的本質(zhì),存在和本質(zhì)的關(guān)系,把這些東西不像西方哲學那么重視。這個你有什么看法? 

    傅佩榮: 

        這是很根本的問題。我們對照西方社會,西方社會很重視個體,以個體為單位。背景是因為在基督宗教發(fā)展,以上帝作為人類生命的來源。所以,每一個人是單獨面對上帝,個體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剛才存在本質(zhì)的問題是存在主義用的術(shù)語,存在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負責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不能找理由讓別人來做。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就比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網(wǎng)絡(luò),比如家庭。家庭里面每一個人有自己固定的角色。比如在家庭是多重的。你同時是兒子,你也是爸爸,你是個先生,你也是個朋友,你有不同角色。儒家很重視人與人互動的關(guān)系。所以西方跟各有它的背景去發(fā)展。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說實在的,我們是比較偏向慢慢接近西方,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跟他人格的發(fā)展。所以這里來說,我們會覺得你到了中年之后學習道家,自然是以個人為主,個體為主。西方人看我們,你們好象重視群體,倫理關(guān)系是我們把你控制住了,不讓你發(fā)揮個性。那是儒家,30歲以前確實如此。40歲以后需道家,對這個看的很透徹。 

        比如舉個例子,莊子怎么描寫孝順的?它分六個步驟。儒家只做到兩個步驟。第一用尊敬來孝順。第二個用關(guān)愛來表達孝順,真心愛父母親。莊子還有四步,第三步是什么呢?孝順父母的時候忘了父母是父母。第四步孝順父母的時候忘了自己是子女。第五步孝順父母忘記天下人。孝順父母的時候讓天下人都忘了我。你說這是講什么?就是不是困惑在一個網(wǎng)絡(luò)里面。每一個人都是來自道,道是我們共同的父母。一般人講道家很容易跟自然界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學道家第一個道不等于自然界,如果等于自然界的話,老子、莊子沒有必要自尋煩惱。天地萬物還有一個道,代表道是根源,根源跟結(jié)果一定要分開。講道說明天地萬物不跟道結(jié)合在一起。否則天地萬物跟道結(jié)合在一起怎么超越。只有道家講天人合一。人死了天人合一,如果天人合一成立的話中沒有什么不合理。貓狗也是一樣。莊子里面講修載。你必須要經(jīng)過修煉,修煉很苦,身入枯木心如死灰。你這樣才可能從心里面展現(xiàn)一種精采逍遙自在。我們講簡單一點,從你年輕的時候重外輕內(nèi),人都重視外在成就忽視自己人心的覺悟。我們把中西文化對照一下。 

    孟雷: 

        第二個問題。剛才老師也講到,我們中國哲學是最基本的是兩大脈絡(luò)。一個是儒學,一個是道家。在歷史上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在強調(diào)儒道互補,互補了我們就四平八穩(wěn)了,不光是每個人活的四平八穩(wěn)了,好象中國的哲學就四平八穩(wěn)了。所以相對于西方哲學來說,我們永遠缺少一些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推動性的不斷出現(xiàn)的新學說。您怎么看? 

    傅佩榮: 

        從歷史角度發(fā)展來看西方確實是波瀾壯闊的。但是重要一個具體的人在那個可以安頓嗎。西方把宗教當做安頓自己生命的基礎(chǔ),在這個之外完全自由了,思想像脫僵的野馬。一有困難就回到教堂里去。西方有的觀念認為宗教是道德的基礎(chǔ),你認為有道德呢?為什么做好人呢?因為你有較信仰。你如果討論什么哲學,好象很多學科之一。哲學變成很多學科之一。從大學里面討論,一般社會上可以形成風氣,它跟生活可以脫節(jié)的。西方很多大哲學家,它的哲學理論好得不得了。西方哲學對宗教負責。沙特無神論,通過對自己負責一生里面你看他知道就知道未老先衰,他會給自己找到原則,上帝必須死亡我們才能成為上帝。我成為上帝跟你成為上帝不一樣,上帝是絕對自由。為什么絕對自由呢?因為存在先與本質(zhì)。我的存在必須沒有任何的約束,一有于是就變成我的存在是假的了。這種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必須沒有任何于是,這樣多累。我做決定的時候,選擇跟別人互動的時候,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其實是不成立的概念。 

    孟雷: 

        是不是說我們的哲學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更經(jīng)驗一點,更實用主義一點,而不至于像黑格爾嗎?是誰評價黑格爾說他建立了一個美麗的宮殿,他自己活在狗窩里面。 

    傅佩榮: 

        西方哲學家很多人這樣說他。黑格爾是西方發(fā)展是最完整的思想。 

    孟雷: 

        士大夫可以完整我們的哲學? 

    傅佩榮: 

        你在社會上從修身齊家到社會上的活動都安排好了。但是也不能避免個人有個人的困擾。到儒家的世界,到最后往往形成一種莊子說虛偽的狀況。到最后形成虛偽的結(jié)果。這是儒家形成社會華的結(jié)果。這個不能怪儒家,兩千多年以來真正的儒家還沒有出現(xiàn),名為儒家實為法家。道家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曾魏晉有新道家。阮籍說我不要你儒家那一套,法律、禮儀對我不起作用。所以他媽媽死了,不喜歡像別人一樣守喪。但是出殯那天他一哭就吐血了。他內(nèi)心還是悲傷的,但是他不喜歡規(guī)定。你再看柳凌,柳凌很有趣的人,在家里面一絲不掛,你不是念書人嗎怎么不穿衣服,天地就是我的加,我的房子是我的內(nèi)褲,一鉆進我的內(nèi)褲就等于穿了我的衣服。莊子說外化而內(nèi)不化,外表跟別人一樣,讓別人看不出我是誰。但是內(nèi)心跟道結(jié)合,從來不退讓一部,使用感受內(nèi)心無限的廣闊。確實這樣子,我們有時候覺得西方有各種發(fā)展,但是我們要知道西方很多發(fā)展跟生活是可以脫節(jié)的。我們中國講到所謂的生活方面言行的規(guī)范,很少人專門研究儒家、道家的哲學,都是拿來用,怎么讓生活上可以安頓,過一個正常一般的生活。他忽略一點,天下沒有任何人完全正常的。 

    孟雷: 

        中國國學不產(chǎn)生也不需要異端。因為我們有一個太堅固的道統(tǒng)。我覺得是不是這樣?我們的道統(tǒng)是不是太堅固了? 

    傅佩榮: 

        與其說道統(tǒng)太堅固了,不如說中國太早熟了。從真誠到內(nèi)心的力量,做好事是自己愿意做才愿意做。康德、布拉德活的60歲都沒結(jié)婚。康德為什么重要呢?假設(shè)做一個小生意,門上貼四個字,童叟無欺。這有兩個考慮,第一個考慮到效益,我生意很好,別人都光顧我的店,童叟無欺,把這個當成一種策略。第二個情況我做生意貼一個童叟無欺,我認為本來應(yīng)該童叟無欺。這兩種態(tài)度不一樣,但是表面看起來是一樣的。康德說只有第二個才有道德意義。我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你絕不能考慮后面的利益有沒有效果。你一旦考慮童叟無欺是一個策略,將來有信用是很好。這樣想童叟無欺就沒有價值,你只是在利用它的價值而已。這個講的多好?我們?nèi)司蛷娬{(diào)第二種。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效果怎么樣盡量不要說。 

        所以在康德來說把這兩個分辨以后在西方引起很大的反映。我們剛才講到西方到現(xiàn)在很多人還是一樣,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chǔ)。康德有一些改變,這個改變并沒有成功。康德怎么說?他說真正的宗教建立在道德的自覺上。如果你不能夠道德上自己認為該做就做,宗教也是外在的而已。康德也不能否認,他自己就是一個很虔誠的教派。我們改革進前派的教徒。我們有時候研究這些學術(shù)的時候有兩種態(tài)度。第一種是了解怎么發(fā)展,知道思想的演變,很有趣。每一個思想怎么打下基礎(chǔ),怎么修整。黑格爾說自己集大成,后來1831年黑格爾死了以后整個哲學界瓦解。整個哲學界開始百花齊放。黑格爾認為集大成,沒人理他。那個是學術(shù)上的集大成,跟實際生活是脫節(jié)的。西方哲學比較可愛的,在近代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講到人聲明,當下存在真誠的自覺。像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強調(diào)什么?他說我的存在主義,我的存在是我能夠照明我自己現(xiàn)在的情況。現(xiàn)在要根據(jù)情況選擇成為我自己。沙特是深深受到海德格爾的影響。因為海德格爾是德國人,德國人戰(zhàn)敗之后海德格爾有好幾年不敢講話。為什么?因為希特勒黨政的時候派他到大學校長接受了。這樣就糟糕了,因為跟希特勒合作海德格爾受到污名化。沙特思想很多從海德格爾轉(zhuǎn)過來的。 

    孟雷: 

        我們很有特色的道統(tǒng)會不會對每個人的發(fā)展,包括國家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種排斥多元化和發(fā)展性的傾向呢?因為它好象是已經(jīng)包容性很強,對生活指導性很強了,多元主義和發(fā)展性跟我們傳統(tǒng)哲學道統(tǒng)的國學有沒有抵觸呢? 

    傅佩榮: 

        這是很大的問題。我有時候常常覺得我們有時候想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個前提。改變說我們整個社會都了解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家,所以受它影響。事實上真正了解儒跟道不多。大家每天看看新聞,看看報紙,周圍的人過得去就可以了。除非出現(xiàn)大的不風暴才存在抉擇的壓力。通常是過一天算一天,日子平安就是福。真的碰到問題的時候知識分子還是比較敏感的,還是會思考。現(xiàn)在目前的情況經(jīng)濟太繁榮了,很多觀念都混淆了。認為物質(zhì)的欲望提升了。大家就要問了,是不是為了賺錢就可以不擇手段,或者說金錢是唯一的價值呢?有時候你也很難說整個社會如何改善,看你怎么判斷標準。整體來看,比如現(xiàn)在講國學熱,國學是很好的事情,讓大家對它有興趣。了解國學對不對是下一步的問題,很多學者在這里面肯定有許多討論。 

    孟雷: 

        謝謝傅老師,很受教育。現(xiàn)在大家有沒有什么需要跟老師交流的問題?可以直接提出來。 

    提問: 

        在咱們國家50年代的時候,俄羅斯文化對咱們的影響比較大,大陸到最近這一段時間美國文化對中國影響也比較大。您剛才講到文化說到底是一個理念的問題,不同國家的文化能不能用理念的角度進行概括?再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國家的文化有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謝謝! 

    傅佩榮: 

        這是很大的問題。用不同理念概括不同國家的文化,其實西方整個世界只要一千多年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像俄羅斯,基本上是11世紀東政教分離出來。他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哲學家寫的書有厚厚的一大本。都提很大的問題,如果上帝不能存在為什么不能違為所欲為。如果不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出現(xiàn)的話,這兩個問題不知所云,我們很多強調(diào)這個問題。西方人就要問。如果上帝不存在我為什么不能夠為所欲為。如果人的靈魂在死后不存在的話,我為什么要行善避惡呢?這個問題跟康德差不多。康德說人是自由的,靈魂是不死的,上帝是存在的。西方整個的背景來自于一千多年基督教的熏陶。到最后發(fā)現(xiàn)人的問題直接到根本。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我剛才講哲學的系統(tǒng),自然界,人類界還有超越界的問題。我們比較注意什么問題呢?自古以來中國有天子可以祭拜天。一般老百姓只能祭祖先。我們知道祖先不是超越界,祖先也是有他的祖先。再過幾百年我們也是后代的祖先。中國人祭拜祖先跟天隔了一層。每個人都是天子子,我們就沒辦法這樣講。我們中國人超越界的覺悟比西方人就陌生。比較陌生有什么后果呢?往往第一個重視家庭,是家族,光宗耀祖。西方人不太講這一套,西方人對家族對祖先負責,祖先是有形可見的生命沿線成祖先。比較缺乏超越境界。 

        西方在耶魯大學很多樓都校友贊助的。西方大學怎么辦得好?他們校友捐款每年都超過十億美金,校友不太愿意把錢留給子孫,認為子孫錢太多也不好。像比爾·蓋茨那么有錢。另外巴非特,一捐捐幾百億美金成立基金會。我們中國這種情況比較少,都捐給子女希望發(fā)展,給子女太多錢不太好,這是不同的背景。不同文化要不同理念來概括。可以分為我們熟悉的兩個。如果轉(zhuǎn)向印度不太一樣了。印度到現(xiàn)在受種性制度的影響,要改變這個很難。印度要全面現(xiàn)代化困難重重,宗教影響力太大了。至于文化優(yōu)劣,哪一種比較先進,比較落后,其實沒有。你到非洲看,非洲很多地方很窮困,這些地方這么窮為什么生孩子?經(jīng)常看到很窮困非洲的媽媽抱著孩子。可是你不要忘記,雖然窮困,有些人活的很踏實,怎么樣都不愿意自殺。白人先進國家活的什么都有反而不想活了。所以你要問為什么?理念,理念沒有什么先進和落后,只要正面看待生命,勇敢的活下去都是好的理念。只不過我們中國這種理念是比較完整,這不能否認的,是很早熟。到后來這些學者,一輩子把儒家、道家研究清楚耗盡一大輩子力氣。西方研究哲學勇于批判。柏拉圖他的作品分四期。馬克斯,青年馬克斯。什么時候提過青年孔子,青年老子。他們一寫出來就是成熟的智慧,我們現(xiàn)在要超越他們真不容易。 

    孟雷: 

        老師有個頭銜,大家對傅老師的學問不陌生。老師是身心靈整合導師。你遇到的生活問題,心里問題。他會給你做一個解答。 

    提問: 

        老師您好,您說國學博大精深,國學能不能運用社會發(fā)展當中?怎么樣應(yīng)用的更好,在不同的領(lǐng)域。在規(guī)劃上、策略上,或者其它文化方面? 

    傅佩榮: 

        如果考慮用到社會上儒家比較適合。道家可以用在個人到中年之后如何培養(yǎng)一種智慧。因為儒家的哲學要求是修養(yǎng)德行。道家的哲學是智慧覺悟。覺悟智慧是一個人的事情。儒家是正面的,包括理順教化開展出來的。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按照儒家的精神,配合社會的特色發(fā)展出來一種禮儀,禮儀就是什么場合對什么人,說話如何,態(tài)度如何,這個規(guī)定需要有。如果一個社會沒有禮儀的話,這個社會就亂掉了。就好象你平常跟別人互動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我有時候看韓劇,韓劇感動我是從《大長今》開始,都是儒家的思想。到后來發(fā)現(xiàn)韓劇的人物,只要離開父母親一個月以上回家的時候跪下來行大禮,每一次看到畫面都很感動,我們有同樣的情緒無法表達。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么樣向父母行禮的。我每一次出國也好,念書、教書,回到家接近家門口心里很感動,但是見到父母親不知道怎么表達,只能很淡的說你們都好吧。我們情感是有了,情感如果沒有適當表達的話很可惜。向父母跪下來都不這樣做,只有父母過世才跪拜,平常看到父母跪下來很合理,父母是你的天,你的地,父母這樣覺得做父母也很大的責任感,我對子女要好好教。人與人有禮的規(guī)范,讓每一個人更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身份就會自我要求。 

        比如說老師,我有一次去十分大學。去那邊代課。到了師范大學同學居然喊起立敬禮坐下。這只有中學生才這樣。大學從來沒有這樣,照樣吃,照樣喝。老師覺得沒有人尊重我,就很難教。師范大學不一樣,學生一起立、敬禮、坐下老師就很認真。這種禮讓它廢掉的話,不知不覺就沒有一個規(guī)范。每一個人的責任就會消失掉。是最可惜的,臺灣也需要這個。 

    孟雷: 

        老師講到禮。儀軌,儀軌成為原則往往離不開宗教,宗教有儀軌,有內(nèi)在和外在的讓你服從儀軌。即便有孔子講的禮儀,即便生活方面有朱子治家格言。 

    傅佩榮: 

        這個當然不可能。這個靠宗教來形成,在儒家有它的方法。在《中庸》里面提到,有其德無其位,不做禮樂。如果有相應(yīng)的德行可以做禮樂,這個是全面慢慢形成的服氣,不能說上面的不做規(guī)定老百姓做,這個是陽奉陰違,古代有這樣的說法,以孔子來說也無可耐克,以后孔子有其德無其位,這些人有德有位,本身的教化可以施展開來。宗教有另外的一套,宗教是以信仰作為基礎(chǔ)的,它是有強制性的。今天國家不可能用宗教來約束百姓。 

    孟雷: 

        那我們的國學,比如說儒學,有沒有可能像康有為提出來用宗教發(fā)起信心,我們要搞成孔教會,這種想法? 

    傅佩榮: 

        這個說實在我不是贊成的。因為孔子不是宗教家。宗教需要五個條件,第一個要教義,你必須告訴我理性不能回答的問題。任何宗教都要回答生前死后怎么回事。你見得哪個宗教不談死后,宗教不談死后不是宗教。儒家咱們談死后的世界,在這個經(jīng)驗界的范圍,真誠讓你問新無愧。你剛才將儀軌就是這個。宗教必有儀式,宗教的儀式背后必然有神話,這是原則。任何宗教儀式背后都有神話。佛教圖慶祝玉佛節(jié)。儒家沒有這樣的情況,佛教有各種懺悔的儀式,你沒有懺悔就不可能重新做人,儒家怎么說讓你懺悔重新做人。 

    孟雷: 

        我們也有無日三省自身。 

    傅佩榮: 

        并沒有說原諒我給我重新一個機會做人。即使有孔廟,有誰孔廟禱告,都希望求功名。那不是宗教,真正宗教是超越精神,把自己生命解脫的力量。儒家不是,儒家靠德行慢慢修養(yǎng),而不是靠宗教。第三個宗教有戒律,儒家有戒律,但是儒家的戒律畢竟是道德上的自我覺悟跟要求。道家動機錯了就完了。儒家你只要做出來沒有違法不過程大的錯誤。宗教不一樣,宗教動機念頭一轉(zhuǎn)換就錯誤。耶穌說的話聽起來很可怕。在街上看到一個漂亮女孩子,起心動念就有問題了。弗洛伊德說一句話,西方分析心里學的權(quán)威德人。很多人因為罪惡感而犯罪,一般人犯了罪才有罪惡感,很多人說我看了一個女孩子有罪惡感,既然有都有罪了做跟不做沒有差別。那個戒律是弄到心里面去,太厲害了。起心動念,從內(nèi)心有虔誠,讓自己變得很清潔。儒家也講真誠,真誠怎么描寫呢?誠這個字出現(xiàn)跟鬼神合在一起,不要心里想著別人不知道,鬼神無所不知,以這種方式來說。這是儒家無可奈何的方法。第四個叫做宗教有宗教的團體,您剛才講的康有為這種弄出來就很麻煩的。一群學者穿上特殊的服裝,說我們是一個孔教代表。 

    孟雷: 

        剛才在這之前交流的時候說起我外祖父當年就是山東孔教會的副會長,他們走康有為這個說法,所謂以宗教發(fā)起信心。中國人對自己宗教不加約束,光有學問不足,得把它形成一種宗教,我就害怕了,我就敬畏了,我就誠了。 

    傅佩榮: 

        儒家講透徹從真誠開始。真誠可以感動鬼神。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你沒有真誠的心不可能感動別人。儒家講的很透徹。但是一旦形成宗教把它規(guī)定下來,有一群人作為宗教的執(zhí)事階級就完了。天主教波士頓天主教的神父曾經(jīng)對女孩子性侵犯,賠了幾十億美金。神父不能結(jié)婚,但是孩子對人性侵犯,這是什么?宗教把人性的弱點牽涉進去更可怕。宗教如果以宗教作為表面的話,里面藏污納垢更可怕,用宗教的力量騙財騙色更可恥。所以對宗教正面可以產(chǎn)生效果,另一方面注意人是有弱點的,并不能因為宗教出現(xiàn)說宗教有錯。佛教說醫(yī)法不醫(yī)人。信佛法的人活著可能犯錯。你崇拜一個人代表放棄了自己也是一個人的尊嚴,所以我們從來不崇拜活著的人。你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錯。這是我們?nèi)艘私庾约簽槭裁匆t卑。宗教的意義讓你知道有自己的限制,人有生有死,跟超越界接觸以后,不斷努力讓自己的超越上去。如果你完全不談宗教,很可能變成沙特這種思想,把人無限擴大,我變成神了,那太可笑了,到最后結(jié)局往往是非常荒謬的。 

        最后一個宗教的條件教義要用理性的方式表達。儒家它是一個宗教嗎?不是。沒有儀式,戒律也不同,也沒有宗教的團體。儒家是有學問的。儒家的道理說出來我常常用另外的方式說,儒家不是宗教,但是儒家有宗教情操。什么是宗教情操呢?你了解儒家了以后,永遠感覺生命可以往上提升,生命往上提升就是宗教情操。你只要熟讀宗教的思想,感覺自強不息,永遠感覺可以往上提升這是儒家的情操。道家有向度。研究老莊的思想很容易發(fā)現(xiàn),那個道始終是在那個地方,包含一切,感覺生命有不同的層次,你看所有問題的時候不會只看到本身,你會看到使它出現(xiàn)后面的根據(jù),最后要歸結(jié)后來的來源。莊子在人間苦不堪言。但是他活的多好,他比每個人都正常。因為他有宗教的向度。 

    孟雷: 

        大家對您很歡迎,能解決大家可能面臨個人的心里問題。我該怎么樣用這些學問來指導我的人生。 

    提問: 

        我坦白講之前對國學沒有太多了解和研究。但是今天聽了您簡短的講演我感覺到它有很大的魅力。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幾千年,可是我現(xiàn)在感覺好象傳統(tǒng)的文明和現(xiàn)代的文明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尤其是剛才您講到比如說像孝順,我們中國人其實幾千年知道就知道該向父母行禮是怎樣的禮節(jié),可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懂這些,不如臺灣、韓國、日本這些國家傳承下來的好。我想知道為什么中國的文化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而且中國文化現(xiàn)在面臨最大的危機是什么? 

    傅佩榮: 

        在臺灣香港也不一定好。我對日本韓國也很羨慕。因為這種不是你可以發(fā)明的。它需要一個社會通過教育把這種儀軌,這種儀式教給每個人。大家都做形成外在的形式,引發(fā)情感。你看別人都跪了,你在跪的時候引發(fā)愿意跪下去的情感。有時候是相輔相成的。至于說為什么中國有這樣的情況,那恐怕就從五四運動開始了。因為中國的命運太慘了,在滿清末年各國入侵,到最后跟西方學只學兩個,德先生跟賽小姐,德先生就是民主,賽小姐就是科學。西方的理念我們完全不碰,理念是什么?他們宗教的理想。我們自己本身的理念沒有了。我們也許有一些民主,也許有一些科學,但是沒有根,沒有根就變成我們從叢林里面恢復野獸式自然生命本能而已,往往利用本能在社會上發(fā)展。這個本能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會有它的效果,一種競爭,激發(fā)出一種求生的本能,要賺錢的本能。但是對于往上發(fā)展,賺了錢之后做什么,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別人賺錢之后應(yīng)該賺更多的錢,一輩子到最后變成重復而乏味的情況,很可惜。您剛才所說的,其實每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做一種反省,或多或少總想找到價值作為自己生命的依靠。通過不斷的實踐,增加自己生命內(nèi)在的力量。每一個人都這樣做。 

        前幾天我跟于丹見面,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正好在整個中國經(jīng)濟起飛,面向世界的時候成為近來大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傳統(tǒng),沒有自己的傳統(tǒng)憑什么在世界上可以抗力呢。地利是中央電視臺。人和自己本身特殊人格魅力,表達能力。我對她基本是肯定的,她做的事情很多說是文化掃盲。也確實在做。前幾天在北京看到一個民工,拉著一堆《于丹全集》,于丹全集并沒有出來,他就買。有一個學生到杭州看老家的親戚,在西湖邊上中年男子拿一本《于丹論語心得》。我聽了很感動,我對她所做的事根本不采取任何批評的態(tài)度。電視臺是談她的心得,這方面談的比較愉快的。這是補充說明。謝謝! 

    提問: 

        我想問一個問題,剛才您談到對父母孝順有六個境界,但是您剛才又說儒家我們現(xiàn)在缺少一種禮儀,對父母直接的表現(xiàn),如果沒有這個的話可能相對來說這種感情會比較疏遠。我看得出來好象你覺得如果不對父母行這種跪拜之禮。我比較困惑,是內(nèi)心的境界,還是外在的禮節(jié),儒家固定的儀式。您現(xiàn)在研究很多經(jīng)典,我向知道您自己的生死觀,您自己怎么去看?我覺得死亡以前覺得自己非常遙遠。但是隨著自己有些親人離去,確實感到非常非常的沉重。有些時候想起來死亡非常非常恐懼,我不知道您自己的生死觀是什么? 

    傅佩榮: 

        第一個有關(guān)到底是儒家重視儀軌,還是道家莊子孝順六個境界好。如何儒家說的境界是人與人互動的情況。我的父母他要求我希望怎么做,跟我自己本身希望怎么做有時候會有落差的。比如我現(xiàn)在很希望跟父母親,一方面很尊敬他們,一方面當朋友看,完全忘記父母很自在在一起。人的生命相對的關(guān)系有各種可能的想象。看到別人虔誠向父母跪拜,你想到年輕的時候在外面回到家有感觸,想表達思念。另一方面也想像跟父母如魚得水那樣的情況。你沒有儀軌后面就沒法表現(xiàn)出來。有時候你要看對方的要求。跟別人相處考慮三點,第一個內(nèi)心感觸要虔誠。第二個要溝通。第三個要真誠。我的父母也喜歡道家,我也學莊子。我的父母是嚴格的儒家。你有十個朋友,每一個對你的期許都不一樣。不能說每個朋友都一視同仁,天下沒有一視同仁四個字。只能放在規(guī)范上。后面情感的互動各有差異,跟情感的要求,溝通來舉行。 

        第二個談到死亡的問題,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學哲學的話,我先講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我臺灣有個朋友一直在大專院校當校長,等于教育界的領(lǐng)袖之一,他退休下來有一天碰到跟我說,他說我當校長當20幾年,現(xiàn)在年紀大了很麻煩,我還是很怕死,他坦白跟我說,他知道我念哲學,他說怕死該怎么辦。我說你不死才怕,怎么別人都死了我沒死呢,沒死不知道怎么辦。我這是開玩笑的話也不是開玩笑。既然人有生就有死,死亡既然是自然的結(jié)果,我何必給它任何情緒呢?根本不要想,不要怕。珍惜現(xiàn)在好好保重身體,好好過每天的日子。死亡什么時候來沒有人知道,所以孔子說什么話呢?他的學生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儒家的原則。死生有命,孔子的許多短命死,誰想死,沒有辦法,有時候就短命。太可惜了,人生哪里沒有不遺憾的? 

        我們轉(zhuǎn)到西方。蘇格拉底對死亡有兩句話真的參考。蘇格拉底被誣告判了死刑。他有30天大可以逃獄了,學生問他不怕死嗎?他說死亡只有兩種情況,為什么要怕死。就等于無夢的安眠。死亡就是一直不做夢,你不喜歡嗎?太好了,求之不得。死亡之后如果有知覺的話,那時候擺脫身體的限制,你可以自由選擇跟誰在一起。以前死的人跟你一樣,擺脫身體的限制可以自由選擇,那太好了,我可以選擇跟古生先賢在一起。學生聽了都沒辦法。一直到現(xiàn)在這種說法都有一定的說服力,不談宗教,只談思考。 

    孟雷: 

        謝謝傅老師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好的講座。老師著作在那邊擺著,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話,可以請老師簽一下名字。 

    傅佩榮: 

        我是在不能待的時間長了,利用周末禮拜六,禮拜天,上一些課。周六跟周日12個小時,用12個題目分別說清楚。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完孔子了,還有孟子,莊子,老子。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剛才說40歲學道家,50歲學儒家這是一般的情況,在座也很多人是早熟的,你當然可以早點學,只是說太年輕的時候真的不要學道家,大學畢業(yè)之前把道家學會了,你以后不再有動力了,覺得差不多。如果生活經(jīng)驗很豐富就早點學,要不然就順其自然。感覺生命很多地方是不公平,不正義的,再念道家就體會不太深,這是大概的說法。謝謝! 

                                                  傅老師和主持人孟雷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 姓名:
    * 郵箱:
    * 昵稱:
    *姓名和Email為保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