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報 伊莎貝/文 吃早午餐這回事,歸根到底是因為大都市生活貧乏——一周忙碌工作,周一轉(zhuǎn)眼到周五,覺得不能不好好補償自己一下,可是除了吃吃喝喝,也想不出更多的花樣,以早午餐的名義,可以把一頓飯拉長到三四個小時,至少這小半天覺得不枉是活著的。
因此之故,我們對于早午餐的期望,不能不大大高于一般的午餐或晚餐。首先是食物,不但要美味,而且決不能是一吃就飽的,比薩、牛排此時都顯得十分粗暴無趣,中餐因為要熱食,時間上有一種緊迫性,所以也沒有西餐理想。能夠遷就中西口味又不怕冷掉的,似乎只有五星級酒店的泡泡早午餐。但我個人是最恨自助餐的,奉上香檳也不能改變自助餐的劣根性——量大于質(zhì),虛假繁榮,裝有品裝奢華,其實暴露人性的貪婪與短視——這種早午餐吃起來比上班還累。唯一我能接受的自助,是有些意大利餐廳頭盤自助+主菜單點的形式。因為意大利菜里有很多美味的冷菜,蠻好每樣都嘗一點點。上海的幾家地中海餐廳都有這種形式的早午餐,北京好象就只有Ristorante Sadler一家有,但我實在不喜歡前門23號那個鬼氣森森的地方,輕易不愿往那里去。
理想的早午餐食物,似乎還是意大利菜、西班牙菜等地中海式的,食材新鮮自然,浸著橄欖油亮晶晶的,在陽光下很誘人,相比之下,法國菜就太累人。這又說到早午餐的另一要素,最好是曬得到太陽——全戶外地坐在外面,或半戶外地坐在玻璃天棚下——有種“微小的度假感”。中餐廳或五星級酒店很少有能滿足這一點的,除了北京柏悅和麗茲·卡爾頓等極少數(shù)酒店。同在三里屯那里花園的小樓,也是做得不錯的西班牙菜,Migas因為不朝向陽光走廊,就硬是沒有Agua 和Mosto早午餐的人氣旺。其實出自巴賽羅那主廚之手的Migas,比fine dining化了的Agua和融合拉美元素的Mosto更符合我對西班牙菜的印象,裝潢也更有現(xiàn)代西班牙風(fēng)格,藝術(shù)化又不失童心。
至于那些菜做得好,但不見天日的餐廳,還是留待平時的晚上去吃罷。
反過來說,如果一家餐廳有宜人的小院或戶外區(qū)域,日曬得人昏頭昏腦飄飄然地,則隨便吃點什么都高興,都不挑剔。三里屯西五街是餐廳一條街,雅典娜希臘菜、為人民服務(wù)、Peter Pan、金谷倉都開了好多年,在北京實在難得。食物真有那么好?不見得,但周末家家戶外都坐滿了吃早午餐的一家大小,看上去每個人都在享受生活——也許只是陽光下的錯覺。
在北京,還有一種能坐在院子里吃的,另類一點的早午餐,就是云南菜。從早幾年的大里院子,到現(xiàn)在的滇來滇去,坐在簡陋的小院里,能把云南菜吃出地中海味道來。這類餐廳唯一是對酒水不能有要求,如果不想喝米酒,最好自己拎一瓶冰得透涼的普羅旺斯桃紅去,也實在適合又熱又臟又漫長的北京夏天。
夏天來了總歸是高興的事,至少可以抓住每個周末去吃頓戶外早午餐——可憐的都市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