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監(jiān)管部門出臺銀信合作限制政策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此前一直不為投資者們關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fā)行量逐步回升,為了能夠走出銀行理財產品日益同質化的困局,為投資人拓展更為廣闊的投資渠道,各家銀行均不同程度加大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fā)行力度,并設計出產品收益結構更為合理、風險控制更為嚴格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而2011年,在信貸收緊、信托公司“通道類”業(yè)務受到監(jiān)管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結構性理財產品將有可能迎來一輪新的發(fā)行小高潮,而隨著產品設計的不斷完善,也將在投資市場上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
曾經,結構性理財產品因為其高收益的特性令市場為之一振,但隨著經濟危機及市場震蕩,國內投資者對風險厭惡程度日漸加深,高風險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開始謀求變局,據普益財富數(shù)據顯示,2010年,21家商業(yè)銀行共發(fā)行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647款,到期且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共496款,其中,零負收益產品僅27款,這充分說明,結構性理財產品整體風險正在逐漸降低,在同質化日趨嚴重的銀行系理財產品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其中,如光大銀行此類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系列結構性理財產品甚至成為理財市場中的特色符號,備受投資人關注。
結構性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差異化的突破口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內嵌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資品種,其理財收益與匯率、利率、大宗商品、債券、股票指數(shù)、基金等特定金融標的物掛鉤,因此一般會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隨著曾經備受追捧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受到限制,再加上信貸收緊等一系列影響,銀行系理財產品的產品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許多銀行在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fā)行上也做足了功夫。
光大銀行陽光理財結構性理財系列產品A+計劃,在2010年光大銀行共計發(fā)行10期對私A+結構性理財產品,其中:5期為A股掛鉤結構性產品;5期為境外資產掛鉤結構性產品,包括2期商品掛鉤產品,2期股票掛鉤產品及1期外匯掛鉤產品。迄今為止,上述已到期的四款產品均實現(xiàn)了較為理想的預期收益,平均收益率在業(yè)內名列前茅。
據了解,光大銀行自2004年首次將結構化產品引入國內理財市場以來,在產品開發(fā)的道路上始終走在市場最前端。2005年中國光大銀行在國內首家推出人民幣QUANTO(Quantity-Adjusting Option)即人民幣結構性產品掛鉤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打通了境內外市場的投資新通道;繼2006年國內首家推出信用聯(lián)結理財產品和原油價格聯(lián)結理財產品后,2007年又首家在國內推出復合資產投資理財產品,將現(xiàn)代投資學中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理念引入結構化產品設計;而于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境內A股聯(lián)結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除股票二級市場和股票型基金以外投資者投資境內A股市場的又一重要渠道。2009年開始,光大銀行對A股聯(lián)結理財產品再上臺階,境內券商成為重要合作伙伴。2010年首推滬深300指數(shù)掛鉤可提前終止型的產品,成為市場一大亮點。
風險控制、結構性理財產品由“危”轉“安”
不斷創(chuàng)新的背后是嚴格且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方案,光大銀行陽光理財A+計劃的負責人表示,盡管結構性理財產品曾經一度跟“高風險”這樣的詞聯(lián)系緊密,但是自從次貸危機后,銀行無論是從對相關產品的研發(fā)還是銷售上都顯得謹慎很多。
“由于結構化理財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工具,我們在產品設計發(fā)行過程中不斷通過流程優(yōu)化,加強投資研究,以提高產品成功率。”光大銀行相關人員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出爐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審批,產品研發(fā)團隊經過前期的市場熱點采集、篩選,結合公募私募投資顧問,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決定產品的基本要素;其次將上述要素化為最有利于產品收益實現(xiàn)的結構,最有利于投資者的報價并通過內部結構性遴選委員會的審批后方能進入到產品發(fā)行階段。
另外,無論產品本身的風險等級如何,當進入實質性銷售層面后,對于銷售合適度的把控也是全行不斷強化的重點內容,在風險提示方面,A+計劃針對每款結構性產品的收益實現(xiàn)特征和方式在產品說明書中做出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客戶還需接受單獨設計的風險適合度問卷調查,二次確認客戶的投資目的與風險偏好。另外,對于從業(yè)者的自律以及投資者的教育也是一項從未松懈的工作內容。
“只有從產品、投資者、銀行工作人員三方嚴格把控,才能嚴格的控制風險,而有效的控制風險,也是理財機構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該負責人如是說,正是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光大銀行包括A+計劃在內的理財產品才能夠頻頻獲得業(yè)內殊榮。
就在最近,一次由銀率網主辦的2011年度第二屆“360銀行測評”活動中,光大銀行理財產品獲得理財產品滿意度第1名稱號。而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2010年中國最受尊敬中資銀行”、 “2010年度最佳銀行理財品牌”、“2010年度最佳設計與創(chuàng)新團隊”、“2010年度最佳銀行理財品牌”、“2010年度最具成長性信用卡品牌”、“2010年中國十大最佳銀行理財產品”等多項權威獎項便是其理財實力彰顯的有力佐證。
結構性理財產品前景可期,發(fā)展任重道遠
“與傳統(tǒng)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較,結構性理財產品對于投資人來說還比較陌生,而由于其結構也比較復雜,有很多投資者對他們的理解和認識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誤區(qū)。作為產品的發(fā)行方,如何與投資人做良好的溝通,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光大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些投資人認為,銀行是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買入了產品掛鉤的一系列標的資產,如果這些資產價格上漲,銀行僅僅會返還投資者按產品說明書中公式計算的收益,而剩余部分收益則均歸銀行所有。
而事實情況并非如此,保本型結構化理財產品實質是存款+期權的靜態(tài)投資組合,以股票掛鉤結構性產品為例,銀行并不投資于股票市場,而是將客戶投資本金投資于銀行定期存款,并以存款產生的利息為期權費投資相應的股票看漲期權。正是因為保本型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定期存款的投資屬性,保障了投資者到期本金的安全,而期權投資通過掛鉤不同的資產類別,輔以不同的期權交易結構,使得投資者在本金安全的基礎上能夠獲取因關聯(lián)風險資產上漲而帶來的可能的浮動收益。投資者需要對其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之后再進行投資。
從境外經驗來看,衍生產品在中國的興起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未來銀行將逐步開放結構性產品的贖回機制,為投資者提供止損或止盈的便利性。結構性產品內嵌的奇異期權包含的主觀因素較強,因此深受私人銀行客戶的喜愛。縱觀未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fā)展歷程,07年以前,投資者購買的結構性產品掛鉤的都是境外的資產,對境外市場缺乏了解,信息的不對稱性令投資者較難跟蹤、把握市場的走勢,也往往形成錯誤的投資判斷。自光大銀行07年率先推出A股掛鉤結構性產品以來,投資者已經將A股結構性產品作為安全投資A股的一條重要渠道。“本土化投資將成為結構性產品未來發(fā)展一大優(yōu)勢,如果市場條件成熟,結構性產品將會成為客戶投資A股市場的真正利器。”
- 農產品流通暴利起底 2011-04-16
- “銀行賤賣論”執(zhí)著之外 2011-04-16
- 券商納入保險代銷市場銀行渠道霸主地位受撼 2011-04-16
- “銀行賤賣論”執(zhí)著之外 2011-04-14
- 農產品流通暴利起底 201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