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一本岛国av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即時新聞:
    21:41
    2010-03-19
    丁力
    訂閱

    “中國”與“天下”的觀念

    丁力

      在早期漢字中,“國”寫作“或”。據(jù)許慎的《說文》,“或”有三個組成部分:口(wéi,城)、一(疆界)、戈(武力保衛(wèi))。“或”證明中國的國家早期形式是武裝城邦,以武立國。在諸侯國之上還有王朝,即天下。“域”字的本意也是邦國,比“或”多加了一個“土”。后來,在“或”的外面套上一個“口”,即又一層邊界線,這就是一直用到1950年代的“國”字。“國”字的出現(xiàn)表明城邦的疆界已經(jīng)擴大,由國向外擴展到野,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防御圈。

    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地理和文化概念。至少在周初就已經(jīng)有了“中國”。1965年,在寶雞賈村出土了一件青銅器“何尊”。銘文有“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其中的“或”即“國”字,那時還沒有加上外層防御圈 (或+囗=國)。“中或”即“中國”。與此類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把法老的名字放在 “口”(cartouch,形狀介于方框和橢圓之間)中。何尊是目前有關(guān)“中國”的最早實物記載,制作時間在周成王五年(約公元前1038年)。銘文中的“宅茲中或”證實了《尚書大傳》關(guān)于周公營建洛邑的記載。洛邑在“中或”,位于西周都城鎬(在今西安西南)的東方。“中或”指殷的統(tǒng)治核心地區(qū)中原,新建立的周朝需要在那里顯示足夠的力量。何尊銘文顯示,那時“中國”已經(jīng)有了宗教和政治含義。據(jù)有中國表明獲得統(tǒng)治天下的天命,因此,周公營建洛邑要“廷告于天”。許倬云在《西周史》中說:

    天命只能降于居住 “中國”的王者,這個觀念,是中國數(shù)千年政治史上爭正統(tǒng)的理由。……甚至“中國”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有極重要的意義。而其淵源,也當在何尊所代表的周初受命思想。

    受命就是接受天命。“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僅僅是地緣政治的含義,也表示獲得天意支持、獲得正統(tǒng)地位。在周成王五年之后,“中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頻繁。在2800多年前,《詩經(jīng)·民勞》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惠此中國,國無有殘。”這5個句子出自同一首詩。“京師”或“中國”都指“王畿”,是天子直轄的土地,是統(tǒng)治中心,與“四方”、“四國”相對應(yīng)。四方或四國就是四方諸侯。《詩經(jīng)·蕩》寫道:“女(汝,指周厲王)糓?(咆哮)于中國,斂怨以為德。”以上這兩首詩都作于西周末年周厲王(約前877-前841在位)時期。

    “中國”的范圍是有限的,專指京畿一帶,東周時以洛陽為中心。春秋時,晉國還不在“中國”之內(nèi)。《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說:某人 “自晉復(fù)歸于衛(wèi)”。《?梁傳》解說道:“復(fù)者,復(fù)中國也。”衛(wèi)國屬于中國。又,孟子說,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相距千里,相去千年。他們“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離婁下》)孟子還沒有把舜和周文王當作中國人。兩個圣人得志后把統(tǒng)治中心設(shè)在中國,法度(揆)是一致的。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現(xiàn)代版圖上的各個地方都出現(xiàn)了文明的曙光。從遼寧到浙江,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有共同點,如對玉的珍重、對龍的崇拜。大概因為相似性,中國在文明的早期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思想。大禹統(tǒng)一中國之后,今天河南的黃河附近成為統(tǒng)治中心,邊緣地帶也得到安排。據(jù)《尚書·禹貢》,禹劃分九州,又以王畿為中心,把土地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服的寬度是500里。五服的文明程度向外漸低,承擔的責(zé)任也減少。其范圍“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然后,“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也是地緣政治著作。它描述了大禹統(tǒng)一后的世界模式。即使“五服”是后人的想象,至少也在西周初期成形了。周穆王(約前976-約前922在位)“將征犬戎”,祭(zhài)公謀父對他說:“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先王之制”就是大禹的五服制。祭公謀父還指出,夷蠻有向周王室進貢的義務(wù):“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史記·周本紀》)周穆王比大禹晚1000多年,但處理“國際關(guān)系”的方式,西周沒有改變,并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

    以自我為中心并非為中國古人獨有。在《歷史》第一卷,希羅多德說:波斯人 “認為他們自己在各個方面比所有其他人都要優(yōu)越得多,認為其他的人的居住地離他們越近,優(yōu)越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居住地離他們最遠的,也就一定是人類中最低等的了”。波斯人的想法與大禹的五服沒有本質(zhì)差別。文明如同以石擊水形成的波紋,從中心漸漸地散開。邊緣地區(qū)的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因此,懷柔遠人是有關(guān)戰(zhàn)爭與和平的大事。對于一個較為靜態(tài)的農(nóng)業(yè)社會,懷柔的成本比戰(zhàn)爭的代價低。為了和平,古代中國人總是懷有天下一統(tǒng)的理想,即使能力欠缺的統(tǒng)治者也會有這個宏大的目標。在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憶說,梁襄王向他咨詢:

    “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的“天下”也許不包括蠻夷土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殘酷的現(xiàn)實政治與儒家理想并不兼容。在激烈的對抗中,實行儒家思想只能削弱國家的競爭力。到了漢武帝時,天下定于一,泛道德化有助于統(tǒng)治,儒家思想才得以大行其道。如果能夠保持世界和平,或者為了保持世界和平,儒家思想可以為今后的國際關(guān)系學(xué)提供很大的幫助。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放大了的古代中國的天下。這個天下必將定于一。定天下需要以武力為后盾,但絕不能嗜殺,不能集權(quán),必定以自由、民主為先導(dǎo)——正如孟子所說:“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約前372-前289)之后不久,天下的觀念就遇到挑戰(zhàn),古代中國人擴大了眼界,知道他們不是“天下”的唯一。齊國的陰陽家鄒衍(前305-前240)的想法雖然被認為是閎大不經(jīng),卻對后世的政治哲學(xué)有很大的影響。他首先提出了“五德終始”和“大九州”的觀念。鄒衍認為,每九州組成一個大九州,為海所包圍;共有九個大九州,為更大的海所包圍。這樣,共有九九八十一州。鄒衍論證說,“赤縣神州”(中國)只是八十一州之一。由此增添了“海內(nèi)”的觀念。余英時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他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說:

    由于鄒衍的理論傳播日廣,中國對于它的位置的自我意識經(jīng)歷了一次根本的改變。視中國等于“天下”的舊觀念讓位于較為實際的觀念,即認為中國位于“海內(nèi)”。……“海內(nèi)”是在地理學(xué)意義上使用的,表示中國領(lǐng)土的界限,而“天下”則是較純粹的政治概念,與現(xiàn)代的帝國是同義語。

    其實,《莊子·秋水》已經(jīng)有“海內(nèi)”的概念:“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乎薒米之在太倉乎。”薒(tì)米類似小米。莊子的中國比鄒衍的神州在“海內(nèi)”所占比例要小很多。莊子(前369-前286)比孟子小3歲,比鄒衍大60多歲。《秋水》篇可能出自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之手,從而有鄒衍的影響。齊國臨海,齊人會有四面皆海的想法。有了新的地理觀念之后,中國人身處“海內(nèi)”一隅,但仍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感,如王勃這句廣為傳唱的詩句。

    人們認識到中國的有限,卻相信天命只授予統(tǒng)一的王朝。天下和海內(nèi)是與王朝相關(guān)的地理概念,都必須完整,而國家則可大可小。王朝是一人所有,而現(xiàn)代國家的主權(quán)在民,不在主。遲至1899年,梁啟超還要解釋為什么中國人不知有國,也不知愛國。他在《愛國論》中說:

    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zhì)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自古一統(tǒng),環(huán)列皆小蠻夷,無有文物,無有政體,不成其為國,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國視之。故吾國數(shù)千年來,常處于獨立之勢,吾民之稱禹域也,謂之為天下,而不謂之為國。既無國矣,何愛之可云?

    今天的愛國者仍然會遇到這個問題。梁啟超意猶未盡。不到一年,他又寫《少年中國說》:

    且我中國疇昔者,豈嘗為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數(shù)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朝也者,一家之私產(chǎn)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chǎn)也。……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而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xiàn)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梁啟超準確地指出了王朝與國家的區(qū)別。但是,他有點樂觀了。他設(shè)想的“人民之公產(chǎn)”的“少年中國”至今仍在懷胎之中,已經(jīng)是百余年的怪胎。所謂“愛國”仍被貶低到愛某個人或某一小群人。這是不知國為何物的愛國者的悲哀。用權(quán)貴之國家代替一姓之朝廷,不比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更進步,也不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不符合中國之國家利益。

    (丁力,學(xué)者,著有《地緣大戰(zhàn)略》一書)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相關(guān)產(chǎn)品
    網(wǎng)友昵稱:
    會員登陸
    版權(quán)聲明 | 關(guān)于我們 | 經(jīng)觀招聘 | 廣告刊例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dǎo)航 | 訂閱中心 | 友情鏈接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eeo.com.cn
    地址:中國北京東城區(qū)興化東里甲7號樓 郵編:100013 電話:8008109060 4006109060 傳真:86-10-64297521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27651號 Copyright 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2001-2009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
    <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