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的影響(1)
1 | 2 |
經(jīng)濟觀察報 楊婷婷/文 你多久去一次美術館?
面對這樣的提問,一個美術系的學生的回答和一個普通民眾態(tài)度常常大相徑庭。即使在北京這樣一個常常被認為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里,美術仍然常是一個小圈子里的內(nèi)部話題。
不過此次“中國美術60年”展覽由于免費向公眾開放,還是讓不少普通人相約一起觀看。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門口等待參觀的隊伍有時能夠排到隆福寺,足可見其“火爆”程度,據(jù)說展覽期間觀眾一共超過了10萬人。熱鬧的現(xiàn)場讓有些喜愛安靜的美術迷發(fā)出了“像自由市場”的抱怨,看上去他們并不喜歡這一場景。事實上,要吸引許多對美術并不十分了解的普通人前來參觀,美術館常常要花費很大心思與精力。印象中上一次中國美術館如此擁擠,是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及特拉基金會合作舉辦的 “美國藝術300年”展覽,那是美國藝術史在全世界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地正式亮相。
這一次為新中國成立60年的獻禮展覽辦得也并不輕松,展覽使用了全部展廳,展出了近700件經(jīng)典之作,還特別從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機構借調(diào)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不乏鎮(zhèn)館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靳尚誼的《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藏陳逸飛、魏景山的《攻占總統(tǒng)府》,而一些平時的私人收藏也被貢獻了出來,比如陳丹青著名的《西藏組畫系列:進城之二》,有了這一批公眾認知度很高的作品,才會出現(xiàn)排長隊的火爆場面。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能有一個機會匯集這么多作品,我這輩子可能都看不到第二次了,它承載了這個國家60年的記憶。”
政治的回響
對許多人來說,觀看這次的展覽將會是一次“懷舊”的經(jīng)歷,也是最多能讓人引起共鳴的畫作,許多主題性繪畫都帶有特定時代的標記,比如八一起義、抗美援朝、工業(yè)化、農(nóng)業(yè)合作社等等。觀看完這場“60年”的美術展,能夠同時回憶起共和國歷史中重大歷史事件和時期,堪稱是一部視覺“史詩”。
藝術始終與濃重的現(xiàn)實相關為這些作品身上涂上了厚重的 “政治價值”,反映出一段時期內(nèi)中國美術極為強烈的文學性,在今天看來,政治與藝術的關系其實已經(jīng)曖昧不明了,而政治對藝術的影響力也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但無法回避的是,中國的美術領域的確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下,這跟新中國成立后堅持向蘇聯(lián)學習的美術政策有關,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美術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同時特別擅于塑造勞動者和優(yōu)秀人物,這對中國美術二十世紀后半期的影響,遠遠深于其他國家。
學習蘇聯(lián)的事情并不難理解,它的各方面曾經(jīng)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們的學習目標。在藝術院校里,蘇聯(lián)美術從藝術院校的“外國美術”里當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課程。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是學習蘇聯(lián)美術的關鍵時期。派遣留蘇學生,舉辦蘇聯(lián)美術作品展覽和油畫訓練班,是這一階段傳播蘇聯(lián)美術的重要舉措。從1953年開始,國家分批選派赴蘇聯(lián)學習美術的留學生。留蘇生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政治、業(yè)務審查后選拔的年輕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人選確定后,在北京集中學習俄語和政治。他們到蘇聯(lián)后,分別進入莫斯科蘇立科夫美術學院和列寧格勒的列賓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雕塑、美術史。大部分留蘇生于上世紀50年代后期陸續(xù)回國,和他們的前輩一樣,留學歸來的人大都進入美術院校。這使美術院校成為推廣蘇聯(lián)美術的基地。
在美術界全盤接觸蘇聯(lián)藝術之前,同蘇聯(lián)美術風格相統(tǒng)一的文藝方針早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就被確立下來,1949年11月,時任政務院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茅盾)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號召新中國的美術工作者在年畫中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新生活,將藝術反映人民生活的原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表達,上世紀50年代時徐悲鴻也適時地提出了 “國畫要以人民生活為中心”的法則。而60年來中國美術的一大特點,正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這次的展覽,每一個年代特色都歷歷在目,人物造型、畫面色彩、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神情、風景處理、光線感覺都充滿了時代的特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屬于社會主義家園建設的共同理想期,用非常明朗、陽光的精神面貌,以集體主義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在畫面上。這幾天我聽到很多觀眾——包括知識界和普通觀眾,看完展覽之后表示,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都特別懷想,說只有兩個字可以概括:健康。20世紀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打破觀念,老中青畫家所形成的一種思想深刻性體現(xiàn)出來。2000年之后,隨著信息時代到來,繪畫風格更加多樣化,更加個性,甚至繪畫圖像的表達更加具備信息時代的特點,這些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完全都是對應和同構的。”
在本次展覽上大出風頭的還有后文革時期的“傷痕美術作品”,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畫作前聚集了最多的人觀看,有兩個80后在一旁竊竊私語討論著他們似懂非懂的時代,記者在采訪一位畫家時,他表示,“許多藝術家都對那樣一個時代念念不忘,他們認為只有不斷地進行批判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一個藝術家應盡的職責。”
1 | 2 |
- · 奢侈品拍賣市場回暖 中國成主力 | 2009-12-04
- · 你的錢明年會去哪里? | 2009-11-20
- · 人民幣匯率的藝術 | 2009-11-04
- · 搖滾:戰(zhàn)斗的青春已逝 | 2009-10-30
- · 末代帝王 阿巴多 | 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