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間(2)
1 | 2 |
中國速度與中國制造
在上海的幾天里,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市政府花了多少錢重新粉刷了全市8000多平方米的外墻立面,這個數(shù)據(jù)超過了過去十五年的總和;青年作家韓寒又質疑政府用2億來更換全上海的5000張路牌,鐵皮貴到4萬一張。這些新聞夾雜在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思考中,使這個話題變得更加有趣。
在中國,一些公共設施和場所的興建,往往與籌備大型國際性活動有關。對于中國的民眾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在緊鑼密鼓的興修中,至少可以改善先前拖沓很久的市政問題。所以,為了世博會而做的翻新工作,并未有太大的反對聲音。外國的設計師會如何看待這種有些“被動”的規(guī)劃和重建項目呢?
荷蘭駐上海領事館副領事說,他覺得中國最令人嘆服的是建設的速度,一條地鐵線在荷蘭至少需要四年以上,而2月份他來到靜安區(qū)崇德路,這條地鐵線看起來才剛剛動工,到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扳著手指頭進入通車倒計時。NPK的設計總監(jiān)也談到,中國速度是最讓人折服的,總在西方質疑的目光中完成得很好,這在北京奧運會上有非常好的體現(xiàn)。然而令他遺憾的是,似乎人們不太在乎使用什么原材料來進行建設。基于建不好過幾年又要拆掉的道理,中國速度與中國頻率一樣讓人驚訝。如果多加入一些可持續(xù)的元素,更在乎人群的愿景,城市建設就不會這樣周而復始的一輪接著一輪。
中國速度與中國頻率,似乎超越了某一處具體的建筑留給西方的印象。因為大型國際活動而建立的公共空間,往往具有一定的主題性,而這個主題的生命高峰值也僅在活動結束前——北京地鐵八號線不會再有去年夏天那樣的乘坐人潮。所以,當這個主題性的新聞熱度越來越低,而另一個逐漸熱起來的主題進入城市后,重建就是必然的。
在17號的中荷設計師對談會議上,荷蘭建筑院的一位設計師給我們播放了一組圖片,那是世界上各個地方的公共空間,有快樂的人群,也有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阻隔的個體,更多的是MadeinChina營造起來的 “中國空間”。他說,打上中國文化標簽的食物、兒童玩具、生活小商品,正是進入西方公共空間的最好途徑。不需一磚一瓦,就在全球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獨特氛圍,這也是一種成功的營造。上海建筑院的俞?說,上海最好的公共空間在田子坊。那不是設計師做出來的,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長年累月生活出來的痕跡。他們知道什么是方便的,什么是舒適而自然的,這也是設計師需要進一步接近人群的道理。
這兩種觀點實際上都是將公共空間的定義完成了從實到虛的轉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延伸,事實上,它再一次提醒設計師,提醒主導公共空間建設的官員們,需仔細考量身處于這個環(huán)境中的人群,周遭的植物以及語言、行為方式,自下而上,才能了解公共空間的意義所在。
1 | 2 |
- · 一個非著名時裝設計師的熱愛 | 2009-12-07
- · 以下為2009年度20款最佳科技產(chǎn)品: | 2009-12-03
- · 株洲建設“兩型社會” 工業(yè)城市如何生態(tài)兼得? | 2009-12-03
- · 林伯強:中國城市化進程也是低碳發(fā)展機會 | 2009-12-02
- · 趙偉:中國城市化不算太快 | 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