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過程充滿荊棘和風險。由于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將面臨著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宏觀經濟穩(wěn)定。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by胡蓉萍
自1993年《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了近20年。進入2012年,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突然再次提速——6月7日與7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對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其浮動區(qū)間經歷了兩次調整,接連推出利率市場化改革舉措——這兩次利率調整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
在中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張健華撰寫了《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一書,對全球各地的利率市場化進行了梳理和比較,以期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通過比較研究,分析和總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印度、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拉美三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對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驟、改革前后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金融機構狀況、金融法律環(huán)境以及貨幣調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內在動力,利率市場化給金融行業(yè)的整體模式、金融穩(wěn)定帶來的影響和挑戰(zhàn),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調控手段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近年來,中國貨幣市場和幾乎所有債券市場上的利率,包括同業(yè)拆借、回購、國債、金融債和企業(yè)債以及國內外幣存款的利率都已經放開。張健華在本書中指出,中國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步考慮是:確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目標利率,通過逐步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尋找中國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實現政策利率由存貸款基準利率向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轉化;通過中央銀行目標利率調節(jié)市場利率,引導存貸款利率,調節(jié)貨幣信貸總量,理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20世紀上半葉,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隨著高通貨膨脹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過利率管制調控宏觀經濟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以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為主要依據,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踐在20世紀80年代后成為世界性潮流,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各國和地區(qū)經濟金融不斷發(fā)展和特定歷史事件的影響,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斷顯現,各國經濟金融運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國的“金融脫媒”和“滯脹”、日本的“滯脹”與升值壓力、韓國的高通脹和企業(yè)危機、中國臺灣的高通脹和升值壓力、拉美三國的經濟危機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和資金市場化定價機制于是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也是其應對經濟結構轉型、轉變金融資源動員方式的舉措。
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受到“金融脫媒”或資本國際流動加強的巨大沖擊,以利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變了西方國家的金融分業(yè)經營體制,金融行業(yè)內部,如大小機構之間、銀行及證券機構之間的競爭格局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各類創(chuàng)新活動更為活躍,這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進而也改變了金融風險的傳播鏈條。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過程充滿荊棘和風險。由于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將面臨著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宏觀經濟穩(wěn)定。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金融風險問題并不停留在銀行利差收入減少、競爭加劇等直接表象問題。由于基于金融市場的創(chuàng)新更為激進,各類金融機構更為依賴全球金融市場的各類交易,金融市場全球性、系統性風險問題凸顯。各國往往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進展的過程中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機制的完善、混業(yè)監(jiān)管機制的建立也減輕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
本書還試圖通過總結典型國家的經驗教訓,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誤解,尤其集中在改革背景、改革時機和改革的阻力動力及改革不良后果上。比如有觀點認為西方主要國家已經“天然”存在利率市場化,實際上,多數國家都曾經歷過嚴厲的利率管制時期,由管制到市場化是普遍經歷的進程,是經濟思想、社會經濟體制、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又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
實際上,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時期,也正是內部經濟發(fā)展乏力,外部出現石油危機等巨大壓力的時期,美、英等國在這段時間還出現了“滯脹”。有觀點認為銀行業(yè)特別是大銀行將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阻力的主要來源,實際上,受到創(chuàng)新制約的銀行業(yè),面對來自資本市場的挑戰(zhàn),正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動力之源。另外,有觀點認為改革將提高融資成本,將使部分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破產,而本書認為實際上,融資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誘因。只不過利率管制條件下,融資成本的上升體現在非銀行體系。
經過這兩次調整,中國貸款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除城鄉(xiāng)信用社外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已不設上限管理,在基準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價空間,實際執(zhí)行利率由銀行根據財務成本、風險狀況及盈利目標等與客戶議價決定,基本反映了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利率市場化的步驟和進程各不相同,但多數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都以最終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作為完成利率市場化的標志。中國此次存款利率允許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是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突破性嘗試,是本次利率調整的最大亮點,是我國利率市場化乃至整個金融改革的關鍵步驟。
張健華以及央行其他相關負責人也在不同的場合表示過,利率市場化不意味著貨幣當局完全放棄對利率的管理與調控,而表明貨幣當局對利率的管理不再通過行政性手段來實現,而是運用自己擁有的金融資源,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通過市場交易來改變金融市場的供求狀況,并通過影響基準利率來調控整個市場利率水平。
《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
作者: 張健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by胡蓉萍
自1993年《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了近20年。進入2012年,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突然再次提速——6月7日與7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對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其浮動區(qū)間經歷了兩次調整,接連推出利率市場化改革舉措——這兩次利率調整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
在中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張健華撰寫了《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一書,對全球各地的利率市場化進行了梳理和比較,以期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通過比較研究,分析和總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印度、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拉美三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對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驟、改革前后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金融機構狀況、金融法律環(huán)境以及貨幣調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內在動力,利率市場化給金融行業(yè)的整體模式、金融穩(wěn)定帶來的影響和挑戰(zhàn),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調控手段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近年來,中國貨幣市場和幾乎所有債券市場上的利率,包括同業(yè)拆借、回購、國債、金融債和企業(yè)債以及國內外幣存款的利率都已經放開。張健華在本書中指出,中國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步考慮是:確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目標利率,通過逐步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尋找中國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實現政策利率由存貸款基準利率向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轉化;通過中央銀行目標利率調節(jié)市場利率,引導存貸款利率,調節(jié)貨幣信貸總量,理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20世紀上半葉,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隨著高通貨膨脹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過利率管制調控宏觀經濟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以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為主要依據,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踐在20世紀80年代后成為世界性潮流,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各國和地區(qū)經濟金融不斷發(fā)展和特定歷史事件的影響,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斷顯現,各國經濟金融運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國的“金融脫媒”和“滯脹”、日本的“滯脹”與升值壓力、韓國的高通脹和企業(yè)危機、中國臺灣的高通脹和升值壓力、拉美三國的經濟危機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和資金市場化定價機制于是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也是其應對經濟結構轉型、轉變金融資源動員方式的舉措。
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受到“金融脫媒”或資本國際流動加強的巨大沖擊,以利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變了西方國家的金融分業(yè)經營體制,金融行業(yè)內部,如大小機構之間、銀行及證券機構之間的競爭格局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各類創(chuàng)新活動更為活躍,這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進而也改變了金融風險的傳播鏈條。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過程充滿荊棘和風險。由于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將面臨著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宏觀經濟穩(wěn)定。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金融風險問題并不停留在銀行利差收入減少、競爭加劇等直接表象問題。由于基于金融市場的創(chuàng)新更為激進,各類金融機構更為依賴全球金融市場的各類交易,金融市場全球性、系統性風險問題凸顯。各國往往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進展的過程中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機制的完善、混業(yè)監(jiān)管機制的建立也減輕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
本書還試圖通過總結典型國家的經驗教訓,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誤解,尤其集中在改革背景、改革時機和改革的阻力動力及改革不良后果上。比如有觀點認為西方主要國家已經“天然”存在利率市場化,實際上,多數國家都曾經歷過嚴厲的利率管制時期,由管制到市場化是普遍經歷的進程,是經濟思想、社會經濟體制、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又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
實際上,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時期,也正是內部經濟發(fā)展乏力,外部出現石油危機等巨大壓力的時期,美、英等國在這段時間還出現了“滯脹”。有觀點認為銀行業(yè)特別是大銀行將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阻力的主要來源,實際上,受到創(chuàng)新制約的銀行業(yè),面對來自資本市場的挑戰(zhàn),正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動力之源。另外,有觀點認為改革將提高融資成本,將使部分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破產,而本書認為實際上,融資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誘因。只不過利率管制條件下,融資成本的上升體現在非銀行體系。
經過這兩次調整,中國貸款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除城鄉(xiāng)信用社外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已不設上限管理,在基準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價空間,實際執(zhí)行利率由銀行根據財務成本、風險狀況及盈利目標等與客戶議價決定,基本反映了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利率市場化的步驟和進程各不相同,但多數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都以最終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作為完成利率市場化的標志。中國此次存款利率允許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是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突破性嘗試,是本次利率調整的最大亮點,是我國利率市場化乃至整個金融改革的關鍵步驟。
張健華以及央行其他相關負責人也在不同的場合表示過,利率市場化不意味著貨幣當局完全放棄對利率的管理與調控,而表明貨幣當局對利率的管理不再通過行政性手段來實現,而是運用自己擁有的金融資源,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通過市場交易來改變金融市場的供求狀況,并通過影響基準利率來調控整個市場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