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多次掛牌后,北京現代重慶工廠日前被曝已找到買家。
1月17日,據多家媒體報道,北京現代以16.2億元的價格將重慶工廠出售給重慶兩江新區(qū)魚復工業(yè)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參考,其去年首次掛牌價為36.84億元。
對此消息,時代周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現代中國、北京現代方面,北京現代相關人士稱,其也是從媒體報道了解的。記者亦試圖采訪重慶兩江新區(qū)魚復工業(yè)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截至發(fā)稿前暫未取得回應。
“北現銷量較此前有所萎縮,相應產能過剩,必須處理多余產能瘦身。”1月17日,資深汽車行業(yè)分析師鐘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同日,資深汽車行業(yè)分析師任萬付也對記者表示,出售工廠可以說相當于“減負”,北現下一步應加速轉型步伐,積極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的發(fā)展變化,在新能源車市上有更多動作。
重慶工廠經歷多次掛牌
去年,該工廠曾多次掛牌尋買家。
據梳理,繼去年年中首次掛牌后,該工廠又先后在9月27日、10月11日、10月19日掛牌,轉讓底價一次比一次低,10月19日轉讓底價約19.17億元。而此次被曝出的出售價為16.2億元。
目前,相關方對此次工廠轉讓消息并無公開回應。不過,時代周報記者留意到,此次被曝出的買家——重慶兩江新區(qū)魚復工業(yè)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官微“兩江新區(qū)魚復新城”1月16日發(fā)布了一則“北京現代重慶工廠項目財產一切險、公眾責任險競爭性比選公告”。
據悉,本次比選項目合同估算金額為保險費約44萬元。比選范圍方面,公告稱,該項目由投保人重慶兩江新區(qū)魚復工業(yè)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為被保險人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暫定)購買商業(yè)保險,商業(yè)保險投保范圍包括“財產一切險”和“公眾責任險”。
時代周報記者致電該公告顯示的聯系人電話,其稱,這只是個保險招標的,并不清楚(北現)資產的事,也不負責對外提供消息。
據前述公告提及的項目概況稱,原北京現代汽車重慶工廠是北京現代在國內建立的第五座工廠,于2015年開工建設,2017年竣工投產,位于重慶兩江新區(qū)魚復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占地面積187萬平方米,總投資83.9億元。該工廠的整車年生產能力為30萬輛,發(fā)動機年生產能力為30萬臺,該項目暫無生產及經營計劃。
近幾年來,北京現代五座工廠走向引業(yè)界關注,此前,其北京順義一廠被理想汽車接盤。1月17日,時代財經在北京現代官網上看到,目前其工廠參觀僅仁和工廠可供預約。據悉,該工廠于2008年4月8日正式量產,整車年生產能力30萬輛,發(fā)動機年產能30萬臺。
值得關注的是,遭遇相似產能境遇的傳統車企,并不只北京現代,比如廣汽三菱,其重組方案去年10月出爐,三菱告別合資時代,前者產能由廣汽埃安接收;再者,據長安汽車2022年年度報告披露,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為加速振興,關停落后產線,當期計提資產減值,影響利潤大幅下降;此外,據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公告稱,東風集團以17.14億元人民幣對價收購神龍汽車位于武漢和襄陽的特定土地使用權、建筑物和構筑物。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顏景輝此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相對于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的成長發(fā)展,燃油車處于成熟期,在此消彼長中,部分合資企業(yè)市場份額出現變化,燃油車銷售不如以前那般旺盛。無論是遭遇銷量減少、效益降低,還是關廠或者撤出中國市場等,這些企業(yè)都存在一些現實情況和問題。“相對于過去,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銷量規(guī)模、增長速度都有所降低,生存發(fā)展遇到較為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從趨勢上看,存在一個持續(xù)的淘汰過程。”
發(fā)力出口?
事實上,從產能一路擴張到賣廠消息此起彼伏背后,北京現代銷量也出現轉折。
數據顯示,2013至2016年,北京現代年銷量均在100萬輛以上,2022年,年銷量約25萬輛。2023年,北京現代銷量有所回暖。
時代周報記者從北京現代方面獲悉,北京現代2023年總銷量為25.7萬臺,同比增長2.8%。其中,全新伊蘭特銷量突破11萬臺,同比增長19%;SUV 雙子星(第五代途勝L、ix35升級版沐颯)銷量突破10萬臺,同比增長2%。
任萬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北京現代去年銷量雖然有所好轉,但其新能源轉型步伐有待加快。“中國汽車市場已全面快速向新能源轉型,復盤過往,不少知名國際大集團因未能跟上中國市場變化敗北的并不罕見。”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235.3萬輛,同比增長8.5%,環(huán)比增長13.1%;全年累計零售2169.9萬輛,同比增長5.6%。而新能源車方面,去年12月國內零售滲透率達40.2%,較上一年同期29.6%的滲透率提升10.6個百分點,全年滲透率35.7%提升8.1個百分點。當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64.6%;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9.5%;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6.0%。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汽車行業(yè)的變化,北京現代也在尋求破局。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北京現代將在力爭三年內出口量達到10萬輛規(guī)模同時,從2024年開始,將全面開發(fā)新能源產品,未來三年開發(fā)六款以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產品。
對此規(guī)劃,時代周報記者向北京現代方面求證,得到肯定的回復,相關人士稱,出口一直有在做,新能源方面也在陸續(xù)開始。據官方數據顯示,北京現代去年年度出口量突破1萬輛。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北京現代外,目前包括悅達起亞、東風雪鐵龍、東風本田等不少合資車企也在加速出海。以悅達起亞為例,根據悅達集團披露的數據,悅達起亞2023年實現整車銷售16.6萬臺,同比增長31%,其中出口整車8.6萬臺,同比增長125%。
起亞汽車中國區(qū)首席運營官楊洪海此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合資企業(yè)將中國工廠打造成出口基地,是基于戰(zhàn)略層面去考慮的,一方面表達了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國內外產品平臺共享,本身也是基于全球化共享的考慮,有成本的考量。目前部分車企國內銷量受到一定沖擊,再疊加環(huán)境變化、電動化轉型等壓力,發(fā)力出口可以起到成本攤銷的作用。“汽車制造是一個規(guī)模化的產業(yè),一定程度需要跑量,規(guī)模量產可以攤銷降低企業(yè)成本。”
鐘師同樣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發(fā)力出口也是盡量利用產能。
來源:時代財經APP 作者:李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