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文 這兩天注意到一個榜單發(fā)布,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定語很時髦——幸福感。這讓我想起前幾年一檔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隨機”采訪路人:你幸福嗎?
忍俊不禁之余,確實吸引我點擊進入:原來過去一年中國最幸福的市民,分別來自廈門、拉薩、成都、長沙等十個城市。
這個榜單是一個叫做《美好生活大調查》的欄目組發(fā)布的,后者由央視聯(lián)合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郵政等舉辦,原來叫《經(jīng)濟生活大調查》,今年改版了。從歷史淵源來看,應該具備一定公信力。
社會上對城市的評選,近兩年似乎又多了起來。從品牌定位上看,這些評選也越來越“軟”,一點也不像GDP排名那么簡單粗暴。過去在這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城市品牌,是“全國文明城市”,由權威機構發(fā)起組織評選,授予那些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隨著城市文明程度整體的提高和“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管理意識的樹立,市場上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稱號:比如最具幸福感城市、美好生活城市、人文城市等等。
從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到綜合文明體系,再到今天以人為核心、從人的感受出發(fā)衡量城市價值,城市的評價體系正在變得多元。這當然是中國城市化進步的體現(xiàn)。但到底什么樣的生活,可稱之為美好生活?市民的幸福感,到底又用哪些要素去評估呢?
恕我眼界淺陋,目之所及的評價體系,還未解答我的疑惑。
我們以上述幸福感城市榜單為例。今年排在第一位的,是廈門。廈門是我非常喜歡的城市,群山環(huán)抱面朝大海,生態(tài)自然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但是很遺憾,翻閱這個榜單,廈門此前從未入榜,突然橫空出世拔得頭籌,也是讓人有些費解。其次,在相關社交媒體上,不少人留言吐槽廈門房價位列全國前茅,收入地位卻遠未匹配。有意思的是,榜單認為擁有房子是幸福感最大的因素之一,其中的沖突感貌似不宜細究。
當然,幸福感榜單提出的有關子女教育在幸福感當中的權重,收入在幸福感評價中的閾值等,都是具有建設性的、擁有較多共識的要素,值得細化與探討。
之所以在這里給現(xiàn)存城市軟性評估體系“挑毛病”,并不是否定這些體系建設者的努力。而是強調,類似美好、幸福這樣的主觀感性成分大的評價,體系建立難度是比較大的。其實只要我們稍作深究,就會發(fā)現(xiàn)對幸福定義在不同人群、不同時代存在巨大差異。而作為城市評價語境下的幸福感,則又有其特殊的標尺。
杭州前市委書記王國平曾在專著中,用了1500個字概括自己對城市幸福感的理解,涵蓋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蔚為大觀。一位我喜歡的建筑師郝琳,對城市幸福感的簡煉評價包括:有活力(vibrant)、有宜居感(livable)、有社區(qū)感 (community sense)、環(huán)保(sustainable)、多元化(diversified)、多些文化設施,安全便利。綜合這些大家、專家的成果,我嘗試著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去概括,其實就是,大部分人都愿意去那里長期生活的城市,才是有幸福感的城市。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