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截至3月30日,馬英九一行的大陸之行已經進行了4天。盡管他此行刻意低調,臺灣有關方面也希望他低調,但畢竟身份和影響力擺在那里,所以他所到之處、所言所行,依然備受關注,依然被媒體細致地記錄了下來。
于是有產生了頗有意思的兩個現(xiàn)象,或者說觀察馬英九言行的兩個角度,有人用放大鏡看馬英九,有人用望遠鏡看馬英九。
臺灣有不少人用放大鏡看馬英九。他們在意的是馬英九是不是公開說出所謂的“中華民國”4個字,是不是公開表明自己前臺灣領導人的身份。對于這些人,馬英九似乎沒有讓他們失望。在拜謁中山陵的致詞中,馬英九頌揚孫中山先生“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這樣的表述,有臺灣網友表示滿意,有臺灣媒體稱“(馬英九)致詞時多次提及‘中華民國’、民國等用詞,獲得網友一致好評”。
放大鏡的特點,就是只看一點,不計其余。如果筆者也拿放大鏡看上述馬英九的那一段話,其中4次提到“中國”,只有一次提到“中華民國”。這樣的表述,其真正的、潛在的意涵是什么,恐怕不是臺灣網友想象的那么簡單。
與臺灣網友拿放大鏡審視馬英九不同的是,臺灣世新大學兼任副教授桂宏誠在其署名文章中的表述,是用望遠鏡的。桂副教授認為:“馬英九的致詞的內容中,更多表達的是找回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的連結。”“馬英九表達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的‘兩岸一家親’認同,且強調‘和平奮斗、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回避的責任等,既表達了臺灣和大陸同屬一中的兩岸法理現(xiàn)狀,也隱喻兩岸應共同追求民族復興與國家統(tǒng)一。”
這是桂副教授的厲害之處!他的望遠鏡,不但回望歷史,還展望未來。他看到了馬英九的致詞中隱喻著追求國家統(tǒng)一。
無獨有偶的是,在大陸頗有人氣、粉絲眾多的臺灣著名政治評論家邱毅也在用放大鏡看馬英九。邱毅注意到馬英九在中山陵的題詞是“和平奮斗 振興中華”,便指出依據馬英九父親的遺愿,應該是“和平統(tǒng)一 振興中華”。邱毅表示:“馬英九可能怕被臺媒罵,所以不敢講統(tǒng)一,改成了模糊的奮斗。”
不過,邱毅還是給馬英九很正面的評價,認為馬英九此行至少有三大意義:一,返鄉(xiāng)祭祖,凸顯民進黨數典忘祖;二,參訪城市的安排,意在回顧當年中國人抗日的血淚史,對比彌漫島內的媚日歪風,是勇敢的表現(xiàn);三,帶著三十名臺灣年輕人來大陸交流,讓他們了解真實的大陸,真實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由此觀之,邱毅看待馬英九的言行,既用了放大鏡,也用了望遠鏡。
馬英九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此次大陸之行,在正式場合,比如拜謁中山陵,會見大陸地方黨政首長,都是對著稿子一字一句念出來,不出半點差錯。在非正式場合,不需要念稿時,他就會靈活處理。比如,在拜謁中山陵后見到記者,馬英九大方表明了自己前臺灣領導人的身份:“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tǒng)’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在參觀南京總統(tǒng)府和媒體互動時,馬英九說:“孫中山先生比我大98歲,在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我在2008年也是當了這個...呃...(相差了)96年。”這個時候,馬英九對自己的身份又欲言又止了。
針對馬英九的這種情況,邱毅表示:“我建議他可以勇敢一點,把心里的真實感受,心里想說的話,大大方方的說出來。”
邱毅的建議,作用應該不大。馬英九已經73歲了,他的溫良恭儉讓、瞻前顧后的性格特質,已無改變的可能。
但是,馬英九還有一個性格特質,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與臺灣政壇那些江湖大佬的厚與黑相比,馬英九是一個透明人。根據香港媒體的報道,馬英九在向孫中山遺像獻花時“表情激動、數次哽咽、差點落淚”。透過這樣的表情,外界能看到他的內心。這就夠了。
清明馬上就到,預祝馬英九回鄉(xiāng)祭祖平安、圓滿。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