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文
太陽把陽光灑在大地,它并沒有決定在哪里灑得多一些,在哪里灑得少一些。每個人能夠得到多少陽光,取決于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坐在屋檐下,能夠得到陽光照射的機會就會少,如果我們站在陽光下,陽光就會照耀在我們的身上,所以不是太陽有偏愛和不公平,而是人自己的選擇決定了獲得陽光的多寡。
得到什么并不取決于別人,甚至不取決于你所在的環(huán)境,而是取決于你自己,這和你是否擁有“確信”的習慣有關系,和你是否擁有“內心相信”有關系。內心的相信,讓人可以擁有確信的心態(tài),從而獲得安靜和圓滿。
我們之所以這樣焦慮和不滿,之所以這樣不安,正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個觀念。相反,我們總是質疑、抱怨、挑戰(zhàn)權威并自信和無所畏懼。我們相信科學是認識世界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推崇挑戰(zhàn)權威的行為,對于懷疑與質疑的精神持有認同和贊賞之心。
科學的確是認識世界的有效方法,但是如何認識心、認識人的本性,如何讓心安靜且祥和?科學似乎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如果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心,就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這個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的一種就是“確信”,就是相信與敬畏。
在一次給學生的講座中,一個學生問我“什么是相信”。學生連什么是“相信”這個概念都感覺模糊和不確定了,由此可以想象得出他們生活中的困頓與焦躁。我在試著回答學生這個問題,也在澄清自己的認識。相信就是一個人所認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具有相信的時候,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確地以自己的相信做出判斷而不至于迷茫和混亂。
人活在世上,可以創(chuàng)造無數(shù)的奇跡,也會遇到很多的痛苦與挑戰(zhàn),如何讓自己的創(chuàng)造有益于世界,如何讓自己遭遇到痛苦和挑戰(zhàn)時、能夠安然處之,這就需要相信的力量。
小時候你不曾迷失和困頓,因為那時的你相信父母,確信父母可以給予正確的指引;小學和中學時,你也不曾迷失和困頓,因為那時的你相信老師、相信知識,確信老師可以依賴,知識可以依賴,并給予你正確的理解。上了大學、進入到社會,你遇到的挑戰(zhàn)和痛苦加大,獨立承擔責任的壓力開始讓你困惑,同時因為能力的增強,你開始質疑老師、質疑社會,甚至質疑所學到的知識,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對象。壓力與質疑導致更大的困頓。加之內心沒有建立相信的力量,迷惑和困頓帶來了更大的痛苦,因為相信缺失所產生的惡果又加重了這些痛苦和挑戰(zhàn)。我們自身的困頓大部分源于內心相信的缺失。
我曾經聽過一個國內很有名氣的企業(yè)家對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說:“您上課什么都不講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幫助”,也聽過一些企業(yè)家直接說“教授教的東西沒有用”,“商學院和MBA沒有用”。如果企業(yè)管理者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回到學校讀書,能夠有多少收獲就可想而知了。
我也承認老師們有局限性,老師們對于企業(yè)實踐的問題沒有更好的體驗和沉淀。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是否可以學到東西,并不取決于老師,而是取決于學生自己。如果學生愿意信任老師,具有敬畏之心,收獲的一定是學生自己,而不是老師。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可惜一些學生并沒有醒悟到這一點,反而認為學校和老師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學生自己不做出調整,沒有養(yǎng)成相信老師和相信知識的習慣,那么在商學院課程中想要得到好的收獲,恐怕是做不到的。
老師也一樣要調整自己,要有對于知識的相信,對于實踐價值的相信,對于理論和實踐之間聯(lián)系的相信,這樣才會發(fā)揮老師應該發(fā)揮的作用。如果老師自己都不相信理論的價值,不相信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想要學生相信是不可能的。老師如果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去真切地理解實踐和感受實踐,同樣和那些不相信回到商學院可以學到東西的同學一樣,失去了內心相信的力量,又怎樣可以讓自己擁有被相信的影響力呢?
一個人在內心擁有確信的能力,他就會對自己的力量擔負責任,因此會顯得比較內省與內斂,他會有敬畏之心和恭敬之心,他會依賴于內心力量的牽引。相信往往展現(xiàn)為人內在的對自我要求的定力。
對“恭敬”和“敬畏”之心的理解,讓我獲得了一種輕松的感受,發(fā)現(xiàn)擁有相信并沒有那么困難,只要懷著恭敬之心,相信老師,相信家人,相信生活,對于周遭懷有敬畏之心,內斂與內省,就會獲得內心強大的力量,有了確信的能力,人生的痛苦和挑戰(zhàn)都能夠面對、接受并安然處之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