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一本岛国av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當(dāng)文物遇上中國傳統(tǒng)色,幻化出東方絕色,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9)色彩篇

    文博時空2023-11-15 08:24

    文博時空 作者 王佳歧、阿依妮葛爾等 “青白黃赤黑東西中南北,五色的經(jīng)緯織出山與水”,中國傳統(tǒng)色彩蘊藏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古老的文化沉淀。每種色彩都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蟲以及在文化征途中記錄下的風(fēng)雅,春天桃花盛開,謂之“桃夭”;夏日竹篁青幽,謂之“菉竹”;秋月懸空,月光如水,命之“月白”,露水把青帛打濕,便有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中國傳統(tǒng)色在文物上的呈現(xiàn),更是傳神:汝窯的天青色被譽為“東方絕色”,當(dāng)秘色遇上蓮花,便有了“如冰似玉、無水似水”的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當(dāng)秘色遇到茶盞,便有了“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的飄逸。“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更是將瓷、色、畫之美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瑪瑙紅、碧玉綠、琥珀黃,仿佛將大地的靈氣注入到織物之中;故宮的紅墻綠瓦與雕梁玉砌交相輝映;喝茶也極講究,“茶白宜黑”,便有了與茶色相配的黑釉茶盞,品味的不僅是茶香,還有茶色、茶道。

    或許你還不知道,在我國傳統(tǒng)色色譜當(dāng)中單單一個紅色系就有絳紅、荔色、榴花紅、猩紅、茜色、海棠紅等135種;黑灰色系有紅青、灰鼠、元青、玄色、緇色等113種;綠色系更是有碧色、蔥綠、豆綠、翡翠、柳綠等136種。自然界的色彩是多么豐富,而我們生活在如此多彩的世界卻往往渾然不覺。文物中如詩如畫的色彩喚醒了我們的感知力,高級的配色與審美令現(xiàn)代人自嘆不如,它們傳遞的是:精致、微妙;詩意、曼妙;貴氣、雋妙;文質(zhì)、善妙……

    1后母戊鼎

    商代 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yán),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鼎腹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商后母戊鼎是青色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子龍鼎,利簋等都呈明顯的青色。

    青色,古代本義是藍色,但在繪畫顏色中,如果是藍色中混有少量的綠色,則稱為青色。青色類似于翡翠玉石的顏色,但在老一輩中,青色是黑色,例如“青青子衿”指的是黑色的古代學(xué)士衣服。青介于綠色藍色之間,但很多詞容易讓人誤認為綠色,比如青草就是綠色。古文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說法。《荀子·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實際上指的是一種介于藍和紫之間的顏色,如“群青”、“青蓮”二色,通常會歸為紫色,但實際上它是單獨一個色系。

    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古以祭祀為吉禮,故稱銅鑄之祭器為“吉金”,是紅銅與錫、鉛的合金。古人發(fā)現(xiàn),在紅銅中加入適當(dāng)?shù)腻a,可以獲得更高的硬度,從而利用銅錫合金鑄造包括禮器和兵器在內(nèi)的各種器具,而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

    后母戊鼎的青色,是因為它長埋于地下,在空氣、水、電解液的作用下,形成的色彩腐蝕覆蓋層

    2長信宮燈

    漢代 河北博物院

    長信宮燈銅器看上去表面金碧輝煌,是因為采用了鎏金工藝,鎏金處理對銅器的保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將黃金溶于汞中,為成漿糊狀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勻地涂到干凈的金屬器物表面,加熱使汞揮發(fā),黃金與金屬表面固結(jié),形成光亮的金黃色鍍層,這叫火法鍍金,也就是鎏金。

    金色是一種材質(zhì)色,一種略深的黃色,是指表面極光滑(鏡面)并呈現(xiàn)金屬質(zhì)感的黃色物體的視覺效果。帶有光澤,是金屬金的顏色。金色象征著高貴、光榮、華貴和輝煌。金色可以象征著閃耀、光輝、光明的代表。在許多國家,因為黃金的顏色是金色,所以金色代表至高無上。長信宮燈為皇宮用品,鎏金后更能彰顯王權(quán)和身份。

    3青花釉里紅瓷倉

    元代 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院

    整座谷倉雕塑精微,栩栩如生,集釉里紅、紅釉、青白釉、青花四種高溫釉于一身,可謂世之孤品,國之瑰寶。青白釉創(chuàng)始于北宋前期,其瓷器胎體潔白呈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此谷倉承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釉之傳統(tǒng),青白釉清激透明,色調(diào)高準(zhǔn);元代瓷器上銅紅釉開始大面積施用,此器是最早的一件紀(jì)年紅釉瓷。

    紅釉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wěn)定的紅釉是明初創(chuàng)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chuàng)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宣德時燒制出了祭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演變?yōu)楦鞣N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

    4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

    唐代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它采用花釉裝飾,在如漆似墨的黑釉上,潑灑出藍色斑紋,顯現(xiàn)出片片藍白色斑塊,呈現(xiàn)出水墨渾融的色調(diào),優(yōu)美、靜穆而典雅。作為裝飾樂器,收到了有聲有色的藝術(shù)效果。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的裝飾工藝屬于瓷器中的彩瓷裝飾,是指在一種色釉上再灑上另一種色釉,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紋,斑紋釉汁很厚,并有乳濁現(xiàn)象。這一絕美色彩效果來自唐代制瓷工匠在繼承兩晉時青釉褐斑裝飾技藝基礎(chǔ)上的發(fā)揮與創(chuàng)新。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在制作過程中,其坯料含鐵量比較高,在燃燒的作用下變成氧化鐵。再以氧化鐵作為主要著色劑,在窯內(nèi)高溫?zé)?300℃,釉層厚度和釉料中的氧化鐵增加,就可以獲得黑釉。

    其實黑釉并不都是純正的黑色,是有濃淡深淺色差區(qū)別的,即使同一地區(qū)、同一窯場,甚至是同一作坊,由于每次釉料配置的細微差別,燒窯時窯內(nèi)氣氛變化的不同,高溫值及保溫階段時間長短的差異,釉層的薄厚區(qū)別等等,都會導(dǎo)致出窯后的不同色調(diào),一般會出現(xiàn)黑、黑褐、醬、灰、深灰等深淺不一的釉色。所謂窯分五色,接近黑色的褐色、醬褐色、棕黃、棕紅、茶葉末等色釉,均屬于黑釉。

    5唐長沙窯青釉褐藍彩雙系罐

    唐代 現(xiàn)藏揚州博物館

    該器施釉下彩繪,用褐彩綠彩相間的聯(lián)珠紋組成卷云和蓮花汶,裝飾奇特。繪制樹葉與花瓣時,先用褐彩勾勒葉莖與花蕊,然后用綠彩填充葉莖與花蕊的顏色,猶如用筆在紙上先填濃墨線條,再用淡墨渲染一樣,效果非常好。褐、綠兩色,巧妙地交替或重復(fù)運用,達到了多變的藝術(shù)效果。唐長沙窯青釉褐藍彩雙系罐使用的釉下彩繪打破了中國青瓷的單一釉色,為后來釉下彩瓷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先河,在中國釉下彩彩繪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釉亦稱“青瓷釉”,用紫金釉微摻青料合成。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青釉包括豆青、東青、粉青、仿龍泉釉。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澤與質(zhì)感之美達到頂峰。明清之際,永樂朝的翠青、冬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調(diào)勻凈,蒼翠欲滴,燒制水平已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出現(xiàn)了很多名貴品種。

    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tǒng)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6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代 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施藍、綠、黃等單色釉。其造型新穎,器形碩大,駱駝健壯,人物表情豐富,形象逼真,陶塑藝術(shù)精湛,色彩艷麗,被譽為唐三彩俑中的壓卷之作。

    駱駝四足挺立在長方形踏板上,引頸張口作嘶鳴狀,駝身為赫黃色駝背上墊有綠色橢圓形毯,邊緣呈藍色。駝峰上架平臺,平臺上鋪有色彩斑斕的長毯,平臺上有7個男樂伎俑,頭戴軟巾,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衣,皆盤腿坐于駱背的毯上,分別執(zhí)笙、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簫等樂器做奏樂狀。在男伎樂俑中間站立一女樂伎俑,頭微微上仰,面龐豐潤,梳烏蠻髻,身著白底藍花的長裙,右手舉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狀。

    該俑釉色鮮明亮麗,協(xié)調(diào)自然,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唐三彩是唐代獨特的一種低溫釉陶工藝,因以綠、黃、藍三色為主得名,制造時入窯兩次,先燒釉,釉以鉛為熔劑,高溫下呈玻璃狀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使不同色釉于高溫下交混,制造出綺麗的藝術(shù)效果。

    該作品上的釉色雖然已有星星點點的脫落,但其造型生動逼真,比例依然傳神。略顯暗淡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開片細而均勻,釉面的突起感如早春新葉上細致的紋路,既顯輕薄,又十分干凈。

    唐三彩是一種古代中國陶瓷工藝的珍品,其釉彩包括黃、綠、白、褐、藍、黑等多種顏色。然而,人們通常將唐三彩主要歸納為三種主要顏色,即黃、綠、白。這三種顏色是唐三彩最經(jīng)典的組合,因此得名“唐三彩”。

    還有一種說法稱,“三”即多的意思,并不專指三種顏色,“三彩”其實是多彩。三彩釉料主要成分是氧化鉛、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錳、硅酸鹽等,能配制出白色、紅色、褐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三彩的窯變是全色系的,由此可調(diào)配出1000多種顏色,常用色有500多種。

    7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

    五代 現(xiàn)藏蘇州博物館

    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有著如冰似玉、無水似水的特點。如冰似玉是指秘色瓷的胎質(zhì)細膩釉面晶瑩,無水似水是指俯身觀看秘時,碗中無水,卻仿佛始終有著一汪清水在其中一般。它光潔如玉,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正如陳萬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般的湖綠色

    秘色瓷代表了青瓷制作中的最高工藝水準(zhǔn),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最接近史籍中關(guān)于“千峰翠色”的記載,成為秘色瓷器的標(biāo)準(zhǔn)器。該器器形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通體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構(gòu)思巧妙,渾然天成,且制作精細,刻花犀利,施釉均勻,滋潤光潔,青釉如冰似玉,胎質(zhì)細膩。

    南宋學(xué)者周輝所著《清波雜志》中記載,秘色從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而來:“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其實,秘色比吳越國要早,唐代文人陸龜蒙的詩作《秘色越器》第一次提到這種神秘的顏色:“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由此可知秘色瓷燒造之不易。

    自宋代以來,迄于明、清,乃至今天,學(xué)者們持續(xù)關(guān)注著“秘色”一詞的真正含義。“秘色”是“保密配方所制色”的意思,也就是瓷器表面涂層“釉藥”的配方保密。這樣,所謂“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這種釉料所產(chǎn)生的涂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的結(jié)合特別牢固,光潔度特別好,能夠產(chǎn)生“如冰似玉”的觀賞效果。科學(xué)家已經(jīng)用現(xiàn)代核分析技術(shù)揭開了“秘色瓷”的秘密:其胚胎泥料經(jīng)過特別仔細的淘洗;其釉料配方與一般青瓷不同,是一種經(jīng)過特殊淘洗并使用專門釉料配方制成的高級瓷器。

    就其呈色而言,“秘色”接近于“香草色”或“青綠色”。關(guān)于秘色的色彩描述,唐末文人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絕佳:“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8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件鈞窯瓷器仿商周青銅器大口尊造型,又美又颯,身披扉棱,酷似商代晚期的青銅酒器——鳥父癸尊,周身籠罩著一層藍色乳光,神秘高潔宛如月色。這種極美的釉色被稱為“月白釉”。鈞窯月白釉出戟尊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nèi)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zé)蓵r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xiàn)出胎骨呈黃褐色

    傳統(tǒng)“五大名窯”中,鈞窯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著稱。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之靈動。鈞瓷之美,美在窯變。一窯燒造,萬千偶然。鈞窯較多的是玫瑰紫,月白釉偏偏是最少的。窯變釉原理與釉的化學(xué)成分及燒造工藝相關(guān),鐵會變成綠色或藍色,銅則會呈現(xiàn)紅色。然而特意燒這種月白釉是非常困難的,只能是偶爾為之。

    月白,又稱月下白,月光灑在白色物體上所呈現(xiàn)的微藍色。明代科學(xué)家宋應(yīng)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稱:“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覽藍煎水,半生半熟染。”同樣,明末學(xué)者方以智的《通雅》里說:“月白曰縹。”

    月白出現(xiàn)在瓷器上,頗受古人喜愛。明代戲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說:“蠟研五色箋,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羅紋箋為佳,余色不入清賞。”清代瓷學(xué)大家藍浦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中說:“宋大觀、政和間,汴京自置窯燒造曰官窯。士肌細體薄,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大觀中,渤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政和以后,惟青分濃淡耳。”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戲曲家李斗的《揚州畫舫錄》里將月白歸在白色系:“白有漂白、月白。”

    9北宋定窯白釉刻蓮花瓣紋龍首凈瓶

    北宋 現(xiàn)藏定州市博物館

    瓶頸上部飾仰覆蓮瓣紋,中部為覆蓮紋相輪圓盤,下部為竹節(jié)紋,肩部一側(cè)塑龍首流,瓷胎細白、堅硬;釉色瑩潤、乳白泛灰,略有垂釉痕。它是定窯凈瓶之最,既是定窯白瓷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定窯白瓷分期斷代研究的寶貴資料,被譽為“定瓷之王”。

    《歸潛志》中稱:“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窯產(chǎn)品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為主要特點。定窯在學(xué)習(xí)邢窯的基礎(chǔ)上多有創(chuàng)新,在釉色上呈現(xiàn)了一種白中泛青、泛黃的靈動跳躍感

    白釉是瓷器傳統(tǒng)釉色之一,涵蓋卵白釉、象牙白、甜白、青白等。將幾乎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含鐵量低到0.75%以下)的釉料施于胎骨潔白的器物上,入窯高溫?zé)贫赏该饔浴S陨虬诐櫞商サ挠骋r而顯出白色,現(xiàn)在習(xí)慣上將這種透明釉也稱為白釉。嚴(yán)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10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代 現(xiàn)藏南京市博物館

    它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其胎質(zhì)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wěn)定,白釉純凈,透明度極高。于元代燒造于景德,在材料上選用從西域進口的蘇麻離青,即一種低錳高鐵的鈷藍料,故其青花成色十分濃艷。這種青料燒成的最大特征就是釉聚處會出現(xiàn)黑褐色結(jié)晶斑。白釉潔凈瑩潤,青料濃艷幽雅,二者相互映襯。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

    蘇麻離青這款青料,是永樂年間鄭和多次出使西洋帶回來的進口貨,相傳鄭和從1405年多次出使西洋,從異域帶回大量稀世奇珍,就包含了眾多燒制瓷器的礦物質(zhì),其中就包括燒制青花的鈷料蘇麻離青,蘇麻離青一經(jīng)引進就立即投放進青花瓷燒制中使用。由于它性質(zhì)特殊,使用其燒制出的青花,呈色深翠欲滴,濃厚幽深,色澤鮮亮,猶如藍寶石一樣亮麗的色彩,令人愛不釋手。可金無足赤,蘇麻離青的美也有破綻,還是因其性質(zhì)的特殊用蘇麻離青燒制出的瓷器,常伴有色料暈散,黑褐色銹斑人稱錫光斑,而這種缺陷也稱為蘇麻離青最重要的標(biāo)志性審美,造就了青花瓷的經(jīng)典風(fēng)格。

    11元藍釉白龍紋梅瓶

    元代 現(xiàn)藏揚州博物館

    元藍釉白龍紋梅瓶通體施鈷藍釉,云龍、寶珠施青白釉,釉質(zhì)肥厚瑩潤,色彩濃艷,透明度強。主紋刻劃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并襯以象浮動的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云紋。巨龍威武、雄壯、悍猛,騰空飛舞于萬里藍天之中,頗有叱咤風(fēng)云之勢。瓶的腹部刻有飛騰游動的自龍紋飾,藍白相映,對比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

    元朝時,景德鎮(zhèn)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藝,把“鈷”作為呈色劑融在釉中,燒制出了美麗如藍寶石般的鈷藍釉。施釉方法是先在刻畫的龍紋和云紋上施白釉,然后將紋飾罩上,其余部分施藍釉。由于制瓷工匠掌握了鈷的呈色原理,所以此梅瓶具有色彩濃艷、釉層淳厚、光澤度強、透明度好的特點。而且此梅瓶藍釉濃艷,白釉泛青,色彩對比既強烈又柔和,能給人以和諧的美感。

    藍釉是瓷器釉色名。傳統(tǒng)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于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diào)。高溫藍釉的出現(xiàn)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zhì)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xiàn)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于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diào),元代景德鎮(zhèn)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12展子虔《游春圖》卷

    隋朝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青綠重彩,工細巧整。以青綠色為主色調(diào),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細工精琢的用色方法。例如,在畫面右上部分,作者開始運用青綠著色,展現(xiàn)了初春山林間盎然的生機。在繪畫樹木之時,展子虔更加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在對樹葉設(shè)色時,它不僅僅運用色填或者色染,而且還運用點彩的形式,來展現(xiàn)含苞初放的春日嬌態(tài)。

    青綠色是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顏色。青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顏色,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的器物和服飾常常采用青色。青色在古代的原本意義是藍色,在繪畫中,如果是藍色中混有少量的綠色,則稱為青綠色。

    13韓滉《五牛圖》卷

    唐朝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xiàn)出牛的強健、沉穩(wěn)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zhì)感真實的皮毛,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深褐,中國傳統(tǒng)色彩褐色系之一。從古代文獻深褐色的描述對象看,黃牛、飛狐、狗獾、黃羊、蝴蝶、豬苓等。這種顏色可以幫助動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自然融入,以避免被探測出來。當(dāng)然,這也取決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棲息地的顏色。

    14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卷

    北宋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卷湖面呈顯出蒼茫之勢,以淡墨暈染水面平穩(wěn),陸地上的雪景以空白加淡墨,突出蘆汀密雪之“雪”意。唯有汀渚的觸水面處,略用重墨勾染,一方面突出沙渚于湖面,另一方面又使陸地的雪與湖水形成對比,更突出了畫面的遠近層次和陸地的真實感。

    在沙渚間突出地描繪了叢生的蘆汀,用細線勾繪蘆葦姿態(tài),清晰又瀟酒,但冬天干枯發(fā)黃的色澤真實地反映了冬天的寒冷,又如枯樹枝的曲線造型,無綠葉修飾,這都是嚴(yán)冬的寫景。畫面上沒有陽光的照射和溫暖,但它們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因為經(jīng)過嚴(yán)冬考驗之后,冬去春來,萬物皆蘇,一派生機盎然的春色會在脫去冬裝后呈現(xiàn)。

    墨分五色,是中國畫技法名。指以水調(diào)節(jié)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干濕。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干、濕、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淡墨指的是水分加多,成了灰色。

    15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北宋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雖然歷千年之久,部分顏色已經(jīng)脫落,但是其畫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顯示了礦物質(zhì)石色的富麗裝飾效果。山石之畫法,是先用濃、淡線條勾出輪廓,再以柔潤而長短不一的線條加皴,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兩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頭頂部以汁綠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綠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與綠色往往前后各異,互相映襯,且顏色較厚故容易剝落。水天交界處以赭色接染,畫面渾然一體。遠山則以赭色為主,不施青綠等色以示空間之遠。柳葉施以石綠,天空摻以赭墨,上深下淺,彰顯了天空空間透視的變化。水色全以汁綠染出,礦物、植物顏色融合使用,將中國畫色彩的表現(xiàn)力發(fā)揮到極致。

    在設(shè)色和筆法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設(shè)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并作適當(dāng)夸張。畫家在較為單純的藍綠色調(diào)中尋求變化,雖然以青綠為主色調(diào),但在施色時注重手法的變化,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綠為礦物色且極具覆蓋性,經(jīng)層層罩染,物象凝重莊嚴(yán),層次感強,與整幅畫面渾然一體,艷而不俗。

    所謂青綠山水指的是用礦物質(zhì)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顏色就是青、綠,而且比較適合表現(xiàn)青山綠樹。石綠為中國畫顏料色,原料礦石屬于孔雀石。明代醫(yī)藥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記載:“石綠,生銅坑中,乃銅之祖氣也。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久則成石。謂之石綠,而銅生于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綠。”

    藍銅礦是石青,孔雀石是石綠,它們二者經(jīng)常是共生的。石綠根據(jù)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石綠以孔雀石研磨而成,研到極細時方可加膠。如果有好的原材料支持,以及使用有效的漂洗方法,石綠的細度可以分為更多色目,日本將石綠分為十七目。

    “青綠山水”還分大青綠和小青綠大青綠:要先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直白點就是“濃妝艷抹”型的。《千里江山圖》就是大青綠的代表作。小青綠就是水墨淡彩的基礎(chǔ)上薄施青綠,通俗講就是淡妝,“輕妝淡抹總相宜”的意境為先。

    16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

    陶缸上的《鸛魚石斧圖》主要以白色為主。白鸛全身以白彩大面積涂畫,凸顯了鸛身羽毛的輕盈和形體之美。魚和斧頭則是以黑彩勾勒,白彩填色,整幅作品搭配使用了黑白兩色,以簡潔的色彩和線條突出了鸛鳥銜魚的神韻與形美。

    白色是原始先民最先認知的色彩,是原始彩陶工藝中最常用的色彩之一。鸛魚石斧圖陶缸為紅陶砂質(zhì),是在塑好的陶胚之上施以彩繪而后燒制成的,因此彩繪的顏色并非純白,而是與陶缸黏土的顏色有一定的融合。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測定,這一時期的白彩主要是高嶺土、含有鎂質(zhì)的黏土、石膏和方解石等。彩陶文化中,白色不僅用來繪畫紋飾圖案,也流行以白色陶衣為地,再加繪紅、黑等其他顏色的紋飾,也有黑彩用白色鑲邊,形成復(fù)彩。

    17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

    陶鷹鼎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唯一以鳥類為造型的器物,造型優(yōu)美,設(shè)計巧妙,比例相宜,是仰韶文化晚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shù)珍品,也是原始藝術(shù)與實用功能結(jié)合的典范。從外形上看,陶鷹鼎陶質(zhì)細膩,外表顏色不均勻,大部為灰褐色,少部呈黑色,打磨得非常光滑。陶鷹鼎器物的顏色是偏灰褐色的,并非純粹的褐色,也有的地方較黑。

    褐色是處于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顏色,亦稱棕色、赭色、茶色等。褐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較難界定的一種色彩,與棕色、醬色系相似。

    18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新石器時代、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陶盤內(nèi)圖案由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繪成。黑色為底色,紅色顏料繪成蟠龍紋整體包括其口中銜的植物,龍身紅黑相間,顏色區(qū)分鮮明增強了身體的實體感,提高了識別度,紅黑相間的蟠龍形象地盤曲于盆內(nèi)底部,仿佛在盤中游動一般。

    紅色是彩陶的基本色彩,也是彩陶制作中最早使用的色彩之一,彩陶文化中使用的紅色主要是天然赤鐵礦。彩陶文化中,紅色有時被用來作為底色,有時是用來繪制紋飾、與黑色、白色結(jié)合使用,互相輝映,實現(xiàn)色彩的協(xié)調(diào)。

    紅色在古時也被稱為赤色,是一種極其高貴的顏色,它與黃、青、白、黑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色的正色結(jié)構(gòu),而“赤”也是火的顏色,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受顏料成分和固色工藝的影響,新石器時代彩陶中所呈現(xiàn)的紅色與現(xiàn)在的紅色有所不同,而是偏向于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的赭色,其赤字偏旁代表了這一色彩的含義,即為顏色偏深和暗的紅色,其顏色從赭石中來,是一種可做顏料的土狀赤鐵礦。

    19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博物館

    朱漆碗外壁涂有天然生漆,表面呈朱紅色,紅色系是中國傳統(tǒng)“五正色”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色譜中有135種。

    朱紅色介于橙色和紅色之間,是從礦物朱砂中得來的顏色,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人類較早使用的眾多古老顏色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朱色,以朱色體現(xiàn)民族精神觀和價值觀,“以朱飾器”恰恰體現(xiàn)了這種獨有的民族狀態(tài),這件朱漆木碗歷經(jīng)七千多年的歷史,外壁雖斑駁朱色之氣,仍見其芳華猶存,以朱色調(diào)漆髹飾器物,也說明了朱色與大漆結(jié)緣所體現(xiàn)永恒、溫暖、熾烈的漆文化精神,與此同時在后世的漆藝作品中,紅色也幾乎成為色彩表達的主基調(diào)。

    朱紅色在色彩明艷中透著一抹莊嚴(yán)神圣的氣質(zhì),在中國古代長期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上古的堯帝為兒子取名丹朱,寄托了對兒子的無線期望,也表達了對于“朱”的重視,在以后的歷代眾多王朝中,紅色也被大量用于髹涂器物、裝飾構(gòu)件、宮墻等

    20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魏 山西大同市博物館

    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板面遍涂紅漆(近朱紅色)。題記及榜題處再涂黃色,上面墨書黑字。對比強烈的紅黑二色在我國古代漆藝發(fā)展史上占主體地位,是最為典型的色調(diào)搭配,并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如在同樣被列為195個禁止出國(境)文物的戰(zhàn)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吳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等中被運用。

    紅色是整個漆盤的主題顏色,其主要的原料是朱砂,朱砂是我國古代色澤最艷麗、使用最廣泛的紅色顏料。在古代被廣泛使用與其本身的波長最長、人的感知度高等特性有關(guān)。其次,結(jié)合司馬金龍其父司馬楚之原系東晉高官顯貴,后降魏在北朝為官的背景,漆盤選用紅色,則是選用當(dāng)時楚地最為崇尚的顏色,借此來以示尊貴。

    黑色不僅用于題記、榜題,也被用于繪制人物。黑色,是中國的正統(tǒng)色之一,有著超越五彩即“絢爛復(fù)歸平淡”之說,深沉、內(nèi)斂、凝重、優(yōu)雅、樸素,給人予莊重、神秘、威嚴(yán)、尊貴之感。黑色在中國傳統(tǒng)色譜中共有13種,象征著正義和嚴(yán)肅,莊重和高雅。在道家的思想里,玄黑是本源,一切顏色都從玄黑中生長出來,就像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該漆畫選用朱黑二色為基本色彩,是當(dāng)時主流社會崇尚朱黑的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也符合司馬金龍的尊貴身份。

    21彩漆木雕小座屏

    戰(zhàn)國 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木雕小座屏以紅黑二色為底,其上以朱紅、灰綠、黃,藍等色漆彩繪。外框除頂部外,以灰綠色繪制的紋樣極為醒目。

    灰綠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綠色系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色譜中綠色有136種,其中的灰綠色是一種綠色偏灰的顏色。這是一種最接近自然的顏色,來自森林,來自山川,帶著一絲灰的優(yōu)雅怡然,清淺淡雅,柔和純粹,散發(fā)著獨有的優(yōu)雅韻味。柔和的淺灰綠清新透氣,深灰綠則更加平靜親密。

    綠色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雖占有一定地位,但綠色卻不同于紅色屬于中國傳統(tǒng)“五正色”,它屬于“間色”之一。中國的綠色色彩詞與其他顏色一樣,來源于大自然,山川湖海,飛禽走獸,花卉植物、自然景觀等,包羅萬象,就比如水綠、槐花黃綠、鸚鵡綠、苔綠等。綠色加上還有一些詩意的情感詞,可謂是豐富多彩,在自然界隨處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綠色常與春季、生命、健康、和諧、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一種吉祥的色彩。

    22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東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考古研究所

    表面以紅色為地黃色顯花,內(nèi)層以黃色為地紅色顯花,淡黃色絹作為里襯,兩袖下半截接縫彩條紋罽。此外花樹紋罽呈紅地,以綠、深黃、淺黃以及黃綠雜色織出渦卷的寬帶構(gòu)成對波骨架,內(nèi)填紋樣。為達到色彩豐富的效果,緯線講究漸次暈色,同一緯向的花心分別使用了黃、藍兩色彩緯。

    明黃色具有黃金的光澤,如太陽一般明亮璀璨、光彩照人的顏色,帶有強烈的溫暖氣息,好似這抹色彩中便內(nèi)蘊著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是充滿光明與希望之色。新疆地區(qū)織物上的鮮艷明黃,大部分配色都是紅、黃、褐配色,沒有強烈的視覺沖突,整個色彩風(fēng)格為樸實的暖色調(diào),透露出如遠古時期浪漫神話般的神秘感,形成了春秋戰(zhàn)國和西漢時期獨特的楚文化風(fēng)韻。

    23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

    北魏 敦煌研究院

    繡材為黃褐色絲織物繡品色彩以紅、黃、綠色為主,次為紫色、藍色。淺黃色為底色,朱紅色主要用于服飾和表現(xiàn)人物鼻、耳、手、腳等肌肉部分的線條。藍色、綠色用于花紋,紫褐色用于表現(xiàn)冠、靴等深色部位。繡品配色諧調(diào),運色鮮明,用二暈配色法配色,繡品除邊飾外,均用細密的鎖繡針法繡出。

    二暈色,又稱“兩暈色”、“兩潤色”。指色階從深到淺或從淺到深,成兩段層次表現(xiàn)。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中最突出的紅色分別是檀紅和綰紅。淺紅色、檀紅整體色澤呈現(xiàn)為一種紅褐色,帶有淡淡的溫暖的感覺。在佛教中有著慈悲、智慧、吉祥、救度的象征,唐代韓偓便曾有“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的佳句,敦煌曲子《柳青娘》中也有“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的描繪。宋代文豪秦觀也甚是喜愛美人“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的清雅姿態(tài)。

    24北朝方格獸紋錦

    北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此錦是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jīng)錦,經(jīng)線分區(qū)牽入,每區(qū)僅三色,其中綠、黃經(jīng)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qū)挆l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jīng)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nèi)織出一只獸紋。牛紋、獅紋、象紋與底色形成色彩對比,具有天馬行空的意念。

    中間突出的綠色色澤十分端莊,頗有佛教中濃厚的質(zhì)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第二十四卷中寫道:“時珍曰綠豆,處處種之。三、四月下種,苗高尺許,葉小而有毛,至秋開小花,莢如赤豆莢。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

    由此可知,官綠色的顏色就是顆粒較粗、顏色鮮亮的綠豆的顏色,同時可知,官綠色比油綠色顏色淺,但色澤更加鮮亮。明代陶宗儀的《輟耕錄·寫象秘訣》中也有寫道:“官綠,即枝條綠是。”

    25北宋靈鷲紋錦袍

    北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

    袍里為素絹,整體呈現(xiàn)駝黃色。錦袍顏色溫和但色彩豐富,較多采用茶褐、灰綠等色調(diào),其中黃色經(jīng)絲與淡黃、黑、黃綠、白四色緯絲交叉纏結(jié),又以藍綠、白、黑色絲織花。

    駝色是如駱駝毛一般的淺棕色。它的顏色比卡其色稍紅,比肉桂色黃而稍淡,比核桃棕色略暗黃,是非常溫柔醇厚的顏色。宋代推崇大道至簡,所以當(dāng)時的審美和風(fēng)格都偏向素雅,遵循溫和、文雅、內(nèi)斂的審美概念,這種審美理念反映在色彩運用上就是選用高明度、低飽和度的色系,以清雅為主,避免過于鮮艷和刺眼的色彩,與寫實化的紋樣形式相協(xié)調(diào)。

    元代陳孚的《居庸疊翠》一詩中便有過這樣壯麗的描繪,“塞沙茫茫出關(guān)道,駱駝夜吼黃云老”,這抹來自自然的駝色頗有幾分邊塞的壯麗風(fēng)情,又帶有駱駝的溫厚端莊的氣質(zhì)特征,顯出悠遠而寧靜的內(nèi)蘊風(fēng)味

    26九龍九鳳冠

    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

    鳳冠最突出的是其亮麗而華貴的藍色,它用點翠工藝制成。翠,即翠鳥的羽毛。點翠,就是用翠鳥的羽毛填充首飾顏色。翠鳥的羽毛是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色彩才能如此艷麗。翠鳥的羽毛在不同的光源下可以呈現(xiàn)出藍紫、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加之羽毛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澤,使得整件作品富于變化,生動活潑,再配上金邊,做成的首飾熠熠閃光。再加之鑲嵌珍珠、翡翠,越發(fā)顯得高貴典雅。

    藍色人們都很熟悉,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里,最初是不以“藍”作為色彩詞,而以“青”出現(xiàn),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青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五正色”之一,也是東方之色﹐春色。而后逐漸有了“青藍”到“藍”的過渡。近代、現(xiàn)代基本以“藍”色作為色彩詞。

    藍色,名源藍草,是古代為重要的染料。藍色有61種,鳳冠的藍被稱為“翠藍”。

    27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北齊 山西省博物院

    此壁畫敷色暈染的顏料有朱、土黃、石綠、石青、赭和熟褐等石色,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赭紅色色調(diào),各種顏色在使用中進行了調(diào)和,各種冷暖色調(diào)和整個畫面色調(diào)構(gòu)成了豐富的畫面效果。

    赭紅色是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色,在我國古代的眾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很多典籍中都會把這種顏色記載為“赭,赤也。”但其實赭紅色雖然與紅色相似,卻又不同于紅色。相比紅色,赭紅色更擁有固體的質(zhì)感赭紅色是來源于一種天然礦物顏料,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色的穩(wěn)定性好,可歷經(jīng)千年不變色,故我們很多古代壁畫里都可以看到赭紅色的身影。

    此外,鞍馬出行圖壁畫十分重視人物面部的刻畫,人物面部以白色為底,橘紅色暈染,色彩使用的薄厚變化,強化了人物的面部關(guān)系,加強了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這種用色明顯不同于漢代以來畫面板平的特征。壁畫顏色使用多種多樣,雖然因年代久遠,畫面顯得灰暗,但細部的色彩表現(xiàn)依然豐富。

    圖片 | 王佳歧、阿依妮葛爾等

    排版 | 小謝

    設(shè)計 | 子彤

    版權(quán)與免責(zé):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wù),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
    <small id="gggg8"></small>
  • <nav id="gggg8"></nav>
  • <tr id="gggg8"></tr>
  • <sup id="gggg8"></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