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在來到廣西貴港顏萍姐的“幸福果百草園”前,我?guī)е环N錯誤的想象,以為這里遠離人煙,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實際上農場被常規(guī)果園包圍,后者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非常普遍。就像我們果園里的小木屋,人們容易浪漫地以為是一個隱居點,實際上來小木屋的訪客非常多。另一個想象,就是覺得自然農法很省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
但來這里實習后,我的想法開始轉變。
自然農法的樹上留果、留草、堆肥等反常識舉措,在《反常識的自然農法》一文中已經一一列舉。而維系這個生態(tài),需要很多看不見的勞動。
1
生產端:重新養(yǎng)土
首先,如果一個果園依靠自然力量就可以運作,那原有的生態(tài)基礎一定非常健康。但在大部分農場,這個基礎已經被經年累月的農化模式摧毀,重建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投入——這也是做生態(tài)農業(yè)難的地方。
在常規(guī)農業(yè)基礎上做生態(tài)農業(yè),3-5年才能修復出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顏萍姐的果園為例,她從2019年開始在6行果樹上嘗試完全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方式,發(fā)現可行后才全面開始生態(tài)種植。但在生態(tài)種植的前幾年,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學習和制作堆肥、酵素,用來養(yǎng)地和養(yǎng)樹,堆肥和酵素的投放也需要大量人力。
此外,即便土壤已經養(yǎng)好,如果種植短期作物和蔬菜,仍需要繼續(xù)堆肥和做酵素:這些作物在自然環(huán)境里并非優(yōu)勢物種,需要補充肥料,才能在優(yōu)勢雜草圍攻下生存下來。而要獲得收成,還需要與各種小動物搶食——這一點我實習期間深有體會:上百棵向日葵雖然開了花,但最終被老鼠洗劫一空。
我們嘗試了草里撒種、挖坑丟種和清理雜草開溝播種等方式,豆苗高粱米發(fā)芽率有明顯改善。但因為果園里物種的豐富性(鳥類和老鼠尤其多),在顆粒歸倉之前,依舊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近期顏萍姐分享了豆類和高粱的收獲,看起來似乎還不錯,至少感覺她自己很滿意,我想,這種滿足感與她本有的與萬物共享的理念是分不開的。
●花期的向日葵(左)還未長成就被老鼠洗劫(右)。
2
銷售端
摘果、發(fā)貨、售后的額外勞動
在上一篇提到的各種反“常識”做法中,也有大量的額外勞動。比如樹上留果,一棵果樹多次采摘,實際上增加了采摘的人力投入。果園幫工大嫂告訴我,他們開始摘果時很不理解,要爬高才能摘到頂上的果子,但一次卻只能摘幾個。滿園子里尋找相對成熟的果子、把分散的果子運到裝果臺也多耗不少力氣。
在銷售上,想進入生態(tài)銷售平臺,果園需要經歷嚴格的審核。合作分銷的生態(tài)農友和消費者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認可一位新的農友和他的產品。
在整個銷售期,還有大量的溝通工作。要及時與生態(tài)平臺、生態(tài)農友溝通,才能讓訂單量保持穩(wěn)定,避免積壓或長時間沒有訂單。發(fā)快遞時,也常遇到消費者在“已發(fā)貨”狀態(tài)下臨時退單,這就需要果園趕緊聯系快遞公司,改單或撤回。
果園直發(fā)的模式,意味著農場需要跟進每一個訂單的售后,這個工作量是巨大的。各個平臺用的網絡系統(tǒng),和文檔模板也不一樣,這也是海量的文件工作。在沃柑銷售期,顏萍姐經常半夜還在處理售后問題。
此外,直發(fā)的模式下,農場也需要承擔快遞運輸中的風險。比如快遞過程中出現果品損壞,都需要顏萍姐來承擔損失。而新冠封控期間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曾出現因快遞時間太長甚至無法投遞導致的果品整箱腐爛,這些損失的大部分都落在農場這邊。而和快遞公司的合作,也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磨合后才慢慢順暢起來。
生態(tài)農產品要得到各方的認可,背后需要做很多行業(yè)建設、平臺建設和消費者教育的工作,其中相當部分的勞動需要農戶自己來承擔。
比如,在短短的幾個月,我們接觸到來小木屋的各類訪客,有消費者、生態(tài)平臺考察人員、生態(tài)農友以及像我們一樣的學習者,這些都需要農場主人付出大量的時間來對接。
實習期間,我們有機會跟隨顏萍姐參與南寧都市農墟、貴港荷城農圩以及其他學習參訪活動。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生態(tài)農友們對于學習交流的需求,也看到他們在行業(yè)平臺建設和交流中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顏萍姐與生態(tài)平臺、生態(tài)農友、消費者、學習者之間通過微信電話的交流。這種交流既有生態(tài)農業(yè)相關的思想理念技術,也有產品銷售和平臺建設方面的,有時候她還會像知心大姐般地為合作伙伴提供心理疏導。
我能感覺的到,有時候她也在感慨,覺得這不是她原來想象的農耕生活,并且有些活動分散了自己太多精力,希望有更多時間投入在果園的勞作上。所以,如何尋求平衡也是她面臨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顏萍姐的果品包裝盒設計也經歷了多次改良,既要保護果品的運輸安全,又想做到無塑包裝,最后采用正方形雙層紙箱方案,沃柑即可直接裝箱,無需任何塑料包裝。這在快遞水果中也很少見,足見顏萍姐對環(huán)保的決心。
●果園的快遞包裝經過多次改良,實現了無塑目標。
3
生活中:環(huán)保的隱形勞動
作為生態(tài)種植的實踐者,顏萍姐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著環(huán)境友好的理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選擇,但其實也是生態(tài)農業(yè)的出發(fā)點。
比如前邊提到的快遞包裝的設計,使用雙層紙箱可以不需要額外的保護,除了目前仍無法找到替代物的封箱膠帶之外,快遞包裝里再無其他塑料制品。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蔬菜水果基本上靠果園自身的產出。雖然大部分主食、食用油、調味品需要外購,但顏萍姐在食材上非常嚴格,基本都是從生態(tài)農友那里買來或換來的。洗護用品也同樣,因為日用廢水直接排放在果園里,我們的洗護用品幾乎全部是生態(tài)有機類的,這也意味著需要花費更多的錢。
還有一個隱形的勞動,是妥善處理好生活廢棄物。我們吃住在果園,產生的廚余垃圾和排泄物都由農場自己解決。廚余垃圾用桶存放,廁所是生態(tài)旱廁,其實就是一個便桶,每次如廁后用木屑覆蓋,基本上可做到無異味。廚余桶和便桶基本上是日清,實習期間,我和一起實習的盒子同學每天輪流用扁擔,把廢棄物挑到堆肥處堆肥。
●果園中使用的洗衣液是對環(huán)境無危害的生態(tài)產品。
4
也有田園牧歌
我在農場一共生活了四個月,一直住在小木屋里。小木屋位于果園中部,坐北朝南,背靠一個山坡,視野很開闊。除了偶有附近果園噴灑的藥味隨風飄過來,以及雷電暴雨時會漏雨,讓人有一些不安,大部分時間,這里是令人羨慕的神仙般的居所。
與我們共享小木屋的還有果園里的各種生靈:老鼠、牛蛙、蜘蛛、蚊子、跳蚤、螞蟻、蟑螂等等。這些小動物們曾讓我覺得恐怖和不適,到后來也慢慢習慣了它們的存在。小木屋外還有更多的生靈與我們作伴,它們的叫聲如協奏曲一樣成為睡眠的背景樂。日月光也會以不同角度投射進來并不斷變幻。
●圖中依次為小木屋中看到的日出、閣樓臥室里投進來的晨光光影、夕陽。
春天沃柑皇帝柑開花的季節(jié),整個果園里彌漫著柑橘類果樹特有的花香,如果不離開果園我們很容易忘記她們的美妙。記得3月底從南寧農墟回來的晚上,打開車門的一瞬間,我們被這熟悉的花香包圍,那種感覺無法言喻。夏夜里會有成群的螢火蟲在果園里閃爍,那應該是我至今看到的最浪漫的畫面了,螢火蟲有時也會在熄燈的房間里忽明忽暗。夜晚的自然風也會讓夏夜變得不那么悶熱。
在這幾個月里,來自北方的我也吃到了很多從未嘗試過的食物和調味品:木薯、灰水粽、白花菜、鬼針草、十萬棤、豆苗嫩葉、南瓜嫩枝葉、芋頭桿、沃柑果發(fā)酵的饅頭、掃把草嫩葉、火麻仁、黃皮醬、姜黃粉、木姜子嫩葉……
果園里堅持素食,為了讓我和盒子同學補充蛋白,顏萍姐從大嫂那里買來她家的土雞蛋,每天每人一顆雞蛋,對于素食的我已經足夠,但習慣了肉食的盒子還是略有挑戰(zhàn),所以想吃肉的時候她偶爾會到大嫂家打打牙祭。得益于大嫂家,我們也意外地實現過枇杷、荔枝和黃皮自由。
●實習期間意外獲得的水果自由。
●實習期間吃到的各種美食。
農場的物物交換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顏萍姐會和生態(tài)農友換購食材,解決了限于規(guī)模、精力和土地條件等無法種植出全部所需但對生態(tài)食材又有剛需的問題,也可以相互消化掉產出,緩解銷售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農友間建立交流連接、相互借鑒與監(jiān)督的一種方式。
參與農場勞作也刷新了我對一些詞語的認知,比如“不浪費”、“不費力”。
最開始做沃柑分級的活,我總狠不下心,覺得每個果子都這么好,丟掉回肥太浪費了,心慈手軟地把看起來很不錯但不能經受快遞折騰的果子放進次果里。大嫂檢查時總會說我:“虛心接受,屢教不改。”末了,還安慰我:“我開始時也這樣,總是覺得這些果扔掉可惜,被老板娘(她對顏萍姐的稱呼)說,后來說得多了就改了。”想想也是,現在不舍得,人家收到爛的果子,不能吃了,還要理賠很多錢,不是更浪費?
印象中第一次在百草園聽到不費力這個詞,是我拿柴刀劈柴燒火時,顏萍姐說你不要用蠻力,手腕放松,用手自然下垂的重力即可。她示范了一下,我照著做了一次,果然比用蠻力劈柴要輕松很多。割草時,大嫂也提及這個詞,說顏萍姐曾多次言傳身教她們如何不費力地割草,后來,“不費力”智慧的習練一直貫穿在我們果園實習的勞作和生活中。
5
回到城市
也許聽起來有點泄氣,結束實習已經好幾個月,我仍未開始行動,想法也在經歷一次次的變化。但值得慶幸的一點是,要做生態(tài)農業(yè)的想法比實習前更堅定了。得益于農場的實習,讓我看到了生態(tài)農業(yè)的生命力和可能面臨的實際困難,也讓我更清晰地看到土地和自然帶給我個人的滋養(yǎng)療愈之力,這種力量是城市環(huán)境無法提供給我的。而在土地上生活和勞作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尋求理想社會解決方案這樣宏大的意義,更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最理想方式。
在果園實習的四個月,我重讀了《一根稻草的革命》,注意到自己經歷了從被技術吸引轉向被心法吸引的轉變。
正如我的實習生活,真正能經過時間沉淀留下的并非以上文字所傳達的碎片觀察與體驗,而是我所遇到的人以及我與她們之間發(fā)生的種種奇遇。福岡先生和顏萍姐所實踐的自然農法并不能用“不耕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這樣的技術措辭所能概括,它是無法言說卻融入每日勞作與生活中的智慧。也許真正踏上自然農法的道路后,會更多體驗到福岡先生在這本書結尾的詩中所寫“這是漂泊之身的空中行旅,而后化做原野,化作山丘。”
關于如何開啟我的生態(tài)農業(yè)之路,我給自己設想了幾種模式。最理想的方式是先找一小塊地做試驗,養(yǎng)地養(yǎng)技能,再擴大到適度的規(guī)模,最終希望能形成包括種植和加工,還有城市綜合社區(qū)店的運作狀態(tài)。
我可能會重新回到城市職場,再工作三到五年,為之后積累更多的資金后再啟動,這樣可以在不離開土地的情況下,能過上半農半X的生活,雖然這個X我現在也不知道可能會是什么。
- 這是食通社第 544 篇原創(chuàng) -
作者:大王
除注明外,文中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編輯:熊怡
版式: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