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王娟
圖|法門寺博物館提供
《黑神話:悟空》游戲上線后,迅速成為全網(wǎng)熱點。細心的“天命人”發(fā)現(xiàn),游戲中多個道具元素原型來源于法門寺,如《黑神話·悟空》通關(guān)后獲得的寶箱原型,就源自藏于寶雞法門寺博物館的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其實,在《西游記》原著中,法門寺就是唐僧西出長安的第一站。“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guān)外,一二日馬不停蹄,早至法門寺。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lǐng)眾僧有五百余人,兩邊羅列,接至里面,相見獻茶。”
法門寺,坐落于陜西扶風法門鎮(zhèn),是著名佛教古剎之一,始建于東漢末年,發(fā)跡于北魏,起興于隋,鼎盛于唐,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
法門寺曾是歷代君王、后宮佳麗、王公大臣爭相朝拜、供奉之所,奇珍異寶,華美異常,有“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之稱,僅 31.48 平方米的地宮中,出土有舉世無雙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佛骨舍利,2499 件文物中包括 121 件(組)金銀器、20 件琉璃器、近 400 件(顆)珍珠寶石、14 件秘色瓷、700 多件絲織品及衣物以及數(shù)萬枚各類銅錢。
在《西游記》原著第八回中,如來將“緊箍兒“交給觀音菩薩,用于唐僧管教徒弟。其實,在此之前,如來還給了唐僧兩件厲害的寶物,即錦襕袈裟一領(lǐng)、九環(huán)錫杖一根。如來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jīng)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菩薩皈依拜領(lǐng)。
《西游記》中唐僧用的是九環(huán)錫杖。而佛教《錫杖經(jīng)》則記載了佛祖錫杖為四股十二環(huán),法門寺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就是唐懿宗為迎佛骨舍利下旨文思院專門給佛祖釋迦牟尼打造的。此物可謂佛教世界最高權(quán)威的象征,銀質(zhì)鎏金,造型精美絕倫,在形制、等級、工藝等方面都堪稱佛門奇寶,更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錫杖之王。
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而聞名。《西游記》中,唐僧在法門寺正殿禮拜,并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這里的塔,即指為保存或埋葬“舍利”應運而生的建筑物,如扶風法門寺唐塔。佛塔傳入中國后,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衍生出許多新的用途,如登高遠眺、瞭望敵情、導航引渡、裝點河山等。
據(jù)法門寺博物館的文博專家權(quán)飛介紹,法門寺地宮共出土四枚舍利,其中,一號舍利和二號舍利是玉石制的,三號舍利被確定為“佛骨真身舍利”,四號舍利是骨制的,可能也是某位高僧的舍利。一號、二號、四號舍利為唐代仿制品,稱為“影骨”,到現(xiàn)在也是非常珍貴的佛教至寶。
影骨舍利的出現(xiàn),和唐朝“武宗滅佛”有關(guān)。武宗滅佛,派特使前往法門寺?lián)p毀真身舍利。當時法門寺的僧人就做了一枚假舍利,當著特使的面把它毀掉,此事即應付過去。后來的皇帝重信佛教,法門寺僧人把真舍利又拿出來了,但經(jīng)此一事,僧人們害怕法難再臨或其他原因,就做了一些假舍利,作為保護佛祖真身舍利的手段。
每一枚舍利都有專門的寶函盛放,放置真身舍利的是五重寶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是盛放真身舍利的五重寶函之一。此寶函銀質(zhì)鎏金,造型方厚。函頂刻有?25 尊造像,四壁各有 5 尊。這 45 尊造像包括大日如來、四方佛祖、地火水風四神、四大明王,及各菩薩等,各造像形象不同,服飾各異,或拈花微笑,或閉目神思。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盤頂銀寶函
在《黑神話·悟空》中出現(xiàn)的寶箱,其原型是盛放一號舍利的八重寶函中的一重。
這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寶函上文化內(nèi)涵豐富,人物眾多,紋飾華麗,工藝精湛,是法門寺文物中最為精美、等級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也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層數(shù)最多、工藝最精美、設計最精巧、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除最外一重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出土時已殘壞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由外及內(nèi)依次為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素面盝頂銀寶函、鎏金如來說法銀寶函、六臂觀音純金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呈正方形,鈑金成形,紋飾鎏金,四面鏨刻四大天王像及其名稱,四天王手持不同兵器的眷屬眾部圍繞,極其威嚴。四天王不僅寓意護持佛法并護佑眾生,更有保護佛指舍利之意。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頂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六臂觀音純金寶函,正面中部鏨一尊六臂觀音,觀音兩側(cè)有脅持六尊合掌跪于蒲團之上,前有童子兩尊坐于蓮臺之上,雙手捧盤獻物。觀音前置香案,后有四株菩提。函體其余三面為坐佛像,周圍有菩薩、童子或金剛力士等侍奉周圍。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前面)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后面)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頂面)
“鎏金如來說法銀寶函”,底邊長 15.5 厘米,高 16.2 厘米,正面鏨飾的釋迦如來說法圖正是《黑神話·悟空》游戲中展示的寶函畫面。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前面)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后面)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左面)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右面)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頂面)
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該金塔是盛放第 1 枚佛指舍利八重寶函中的最內(nèi)一重。金塔使用捶揲鏨刻的技藝塑型,由塔身、塔座和墊片 3 部分組成。金塔小巧玲瓏,金碧輝煌,塔座為純金方臺,在塔座中心焊接有 1 根銀柱,其上套置第 1 枚佛指影骨舍利(玉質(zhì)影骨,管狀)。
地宮深處的幽香
游戲多個場景出現(xiàn)的金色烏龜盒子原型,則為 1987 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銀龜盒,這件文物是 1987 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此物長 27.6 厘米,寬 15 厘米,高 13.1 厘米,重 820.5 克。屬國家一級文物。
龜在古代常被稱為神龜、靈龜,有吉祥長壽、剛毅不屈、先知先行的寓意,與龍、鳳、麟合稱四靈。鎏金銀龜盒,分體鏨刻,焊接成形,紋飾鎏金,造型手法寫實,形象生動,紋樣逼真,富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此盒以龜背為蓋,腹部燃放香料,香氣由龜?shù)目诒遣可⒁荨3鐾習r,龜盒腹內(nèi)殘留有香灰,背蓋內(nèi)可見熏香殘留的煙炱跡。
游戲中增加傷害減免的法寶定風珠,以及菩提祖師壁畫場景中出現(xiàn)的香囊,則是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銀香囊為創(chuàng)作原型。香囊又稱香球、薰球,古代皇室貴族或隨身佩帶,或陳設于室內(nèi),或懸掛于帷帳,主要用于熏衣香體,悅心怡情,在唐代最為流行。
在法門寺地宮中,唐僖宗奉納的金銀器里,有“香囊二枚”,大香囊飾雙蛾紋,小者飾四只雀鳥,二者構(gòu)造相同。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是迄今發(fā)現(xiàn)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香囊以兩半球扣合構(gòu)成囊體,囊體鏤空,供香氣溢出。內(nèi)部采用了平衡裝置,設有內(nèi)、外機環(huán),連接香盂,圓球滾動時內(nèi)、外機環(huán)也隨之轉(zhuǎn)動,香盂的重心始終保持水平不變。
唐 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唐 鎏金雀鳥紋銀香囊
這些香囊的持平裝置,完全符合陀螺儀的原理。而陀螺儀乃是今日航空、航海不可缺少的儀器。在歐美都是近代才發(fā)明的,而我們的持平環(huán)卻最晚在一千二百年前已實際運用了,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金屬工藝及機械制造方面的高度成就。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最多的就是香器具,幾乎囊括了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唐代典型的香具類型,是中國香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唐代皇帝的供養(yǎng)物中,包含有各類置式香爐、長柄手爐、調(diào)達子、香囊、籠、龜形爐、香盒、大小香寶子、香案、香匙、火著等。
鎏金象獸金剛銅熏爐,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尊密教毗那夜迦像的銅熏爐,為典型唐密宗香具,熏爐頂蓋飾有毗那夜迦像譯為障礙神,寓意燃香可破除障礙、祛除邪魔。
唐 象首金剛銅熏爐
鎏金象首金剛鏤孔五足朵帶銅香爐,通體表面鎏金,由爐蓋、爐身組成,蓋、身設子母扣開合。蓋面鏤空,蓋頂仰蓮蕾上跪一人身象首金剛,金剛身披綾帶,雙手合捧一寶珠,為密教造像。爐身器沿為外曲五瓣蓮口,下有獸面飾五足。
香寶子是唐人專門用來盛放香丸或香餅的容器,常隨香爐一同出土,幾乎是佛教“香供”的標準配置。成對的大香寶子常與香爐組合使用。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 2 件鎏金人物故事畫銀香寶子,形制相同,腹壁各鏨刻 4 幅不同的人物畫。此件腹壁繪圖推測為劉伶荷鍤、菩提悟道、觀棋爛柯、四門游觀。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
觀棋爛柯
劉伶荷鍤
菩提悟道
四門游觀
另外一件的圖案推測為吹笙引鳳、隨侯得珠、撫琴引鶴、吳市吹簫。人物畫香寶子屬于皇家恩賜品。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
吹笙引鳳
撫琴引鶴
隨侯得珠
吳市吹簫
地宮發(fā)掘中還出土了唐代的一組沉香山,現(xiàn)在還保留得非常好,千年歲月,現(xiàn)在依然香味濃郁。根據(jù)記載,地宮中有(唐懿宗供養(yǎng))乳頭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二兩;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兩;沈(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兩。雖然供奉香山種類繁多,但現(xiàn)存僅有沉香山,出土 11 塊,共重 1701 克。
唐 描金沉香木山
這組香料成山巒狀,香料木質(zhì),可見木紋。部分木紋間有黑色油脂,材質(zhì)中空或有不規(guī)則孔洞,部分香材有蟲蟻啃蝕痕跡。每塊香料均用金粉描繪出山巒脈絡,山峰錯立,高聳峻峭,其造型寓意佛教須彌山。
香料在古代非常重要,最早是祭祀所用的,中國古代祭天祭祖的活動,會用大量的香料。后隨宗教傳入,宗教用香也非常普遍,后又與中國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了禮制用香,日常生活中熏香也成為一個人的禮節(jié)象征。
早期的香料,多是通過粟特人從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到唐代中晚期以后,其實更多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尤其福州、泉州以及廣州等地大量香料進入了中國。法門寺的香器具與香,也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的興盛。
圖片 | 法門寺博物館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