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鮮為人知的是,陸游還是一位“健康達人”。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陸游活到了85歲,是古代文人中少見的“長壽詩人”。在陸游傳世的9000多篇詩稿中,蘊藏著他的“健康秘籍”和獨到的養(yǎng)生觀念。
陸游不喜歡“精加工食品”,注重體驗食物的原汁原味。他在《題齋壁》中寫道:“蓑貴超三品,蔬甘敵八珍”,就是贊美蔬菜的甘甜本味。他提倡“不時不食”。在春天,箭竹嫩筍、蕨菜嫩芽皆是陸游的盤中餐,這兩種時蔬風(fēng)味清脆甜美,引得陸游寫下“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的詩句。
冬日里,陸游對經(jīng)霜的蔬菜贊賞有加:“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靈苗嫩不蘞。”他深諳這些蔬菜的烹飪之道:“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直接做成“水煮菜”,不加油鹽和過多佐料,青菜本身的鮮甜味道就讓人覺得美味無比。當(dāng)時的陸游已78歲,遍識人間滋味后覺得這些霜菜比乳豬和羊肉還要美味,可見“經(jīng)霜之甜”也是蔬菜本身的好味。
利用食物的藥性,將治療寓于日常飲食中,這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中藥食同源的智慧。早在西周,就有以食治病的“食醫(yī)”。《周禮》記載:“食醫(y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陸游深諳“藥療不如食療”的道理,在晚年,他對食材的講究從新鮮延伸至養(yǎng)生。
如今常見的山藥、芋頭,是藥食同源的代表,在陸游的詩詞中,這兩種食材多有出現(xiàn)。陸游常常讀書讀到二更天才停止,難免饑腸轆轆。“秋夜?jié)u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這時喝上一碗暖暖的“山藥粥”,暖胃又暖心,陸游覺得山藥粥似瓊漿般甘美。芋頭是陸游老家山陰的特產(chǎn),陸游的詩詞中有十余篇提及芋頭。“學(xué)煮云堂芋糝羹”,是說可以將其放入糝羹,做成芋羹;“地爐煨芋熟”,講的是火煨芋,與烤紅薯有異曲同工之妙;“葑火正紅煨芋美,不妨秉炬雪中歸”,詩人黃昏時分去友人家中拜訪,正巧看到溫?zé)岬奶炕鹬胁刂鴰讉€芋頭,想起外焦里軟的煨芋頭,不由流連駐足。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溫暖的冬日田園生活。
《呂氏春秋·盡數(shù)》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陸游也是一個“健身愛好者”。他很重視勞動、運動的延年益壽功效,且注意控制強度,可“小老”而不可“大疲”。陸游踐行身心兼修,養(yǎng)成了一個特殊的健身習(xí)慣——掃地。他對“掃地健身”有很深的“執(zhí)念”。陸游認為,“按摩與導(dǎo)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易”,把掃地焚香當(dāng)作生活中怡情養(yǎng)性的樂事。十八羅漢中的周利槃陀迦尊者就是著名的“掃地僧”,因掃地而開悟。而陸游一有空閑,就會燃起一爐清香,再拿出身邊常備的掃帚,“日永東齋淡無事,閉門掃地獨焚香”,于縷縷青煙中,掃除室內(nèi)的塵埃,收獲平靜的內(nèi)心,也是一種別樣的修行,真可謂“老人處處是道場”。
陸游還有一個與年輕人共同的愛好,那就是睡覺,曾經(jīng)寫下不少吟詠的詩句。“美睡宜人勝按摩”“閑身喜午睡,睡起日猶早”。唐朝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提出過“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論,午間小睡,能夠精養(yǎng)氣、養(yǎng)精蓄銳。這也難怪陸游曾說:“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陸游在睡眠上有不少講究,比如枕“菊花枕”安然入眠,是他從幼養(yǎng)成的習(xí)慣。“采菊縫枕囊”,伴著菊花幽香酣然入夢,頓覺“余香滿室生”,《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明目枕”做法:“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陸游晚年“孤燈對細字”“目了未妨觀細書”,想必與他常年以黃菊作枕密不可分。
“閑”是陸游的精神調(diào)攝秘方。陸游不僅重視形體保養(yǎng),還注重精神調(diào)攝,日常起居、保健活動秉持“既養(yǎng)身,也養(yǎng)心”的原則。官場不得志的陸游沒有郁郁寡歡,喜歡旅行、讀書、吟詩、品茶、賞花,始終保持著閑適悠然的狀態(tài)。他的一些詩作以《閑趣》《閑身》《閑適》為題,流露出曠達透亮的心境。“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fēng)鳴。”江南春早,偶遇一群小孩子正在嬉戲,陸游悠閑地看著騎竹馬的孩童踉踉蹌蹌跌撞進了泥塘,天空中風(fēng)箏也伴著風(fēng)聲越飛越高,宛若空明澄澈的世外桃源。這次春游想必讓陸游心中生出幾許寧靜和歡愉。陸游還曾在病中閑游,徜徉在遠離塵世的溪山間,不由發(fā)出“一見溪山病眼開,青鞋處處蹋蒼苔”的慨嘆,此刻陸游神清氣爽,竟感覺自己的眼疾也減輕不少。
陸游閑時與書為伴,以詩書祛病。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陸游的體會是,“病中書卷作良醫(yī),讀書有味身忘老”,他把讀書看成祛病抗衰的良方。想必晚年的陸游在廢寢忘食讀書吟詩時,也對孔子所說的“不知老之將至”深有同感。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程瑞(本文作者現(xiàn)居山東濰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