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講的是藝術(shù)史有差異,就是西方藝術(shù)史之外,還有別的藝術(shù)史,別的藝術(shù)史是什么樣子呢?這是我說的第一點,第二點,我還想告訴大家,藝術(shù)本身可能不存在歷史,只有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藝術(shù),藝術(shù)史這個概念是否能夠成立,是值得懷疑的。是因為在西方的藝術(shù)史里邊不值得懷疑,因為它是它家里的基礎(chǔ),而且要換了一個什么是藝術(shù)的觀念,就是把另外的東西作為藝術(shù),也許藝術(shù)史的概念就不成立,這樣的話我們的問題就更為深入到,就是對這個學科的本質(zhì)的批判上去了。因此我今天就這個問題,對大家略微做一些說明。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燈都關(guān)掉,這樣可以看到我的PPT,很可惜這個地方的光很亮,我們能不能把它遮蔽起來,至少可以把燈關(guān)掉。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了對我講座的介紹,你們也看到了這一條,國圖的通知就是這么寫的,我覺得寫的基本上說的是我要說的意思。但是在我們的書里邊沒有這樣的風景和這樣的藝術(shù),這個我剛才已經(jīng)告訴大家了。這樣的風景在哪里?就在北大那個小水池里,他們自稱叫未名湖的地方,其實是個很小的水塘,大家都知道。這個是中國的一個很偉大的藝術(shù)家,他叫徐渭,那么他的字就是,他畫的畫,寫的字,這個地方就隱藏著一個很小的問題在里面了。你們記得如果我們要到歐洲去辦再序蘭亭,我們也把徐渭的作品拿過去了。要翻譯這個字的時候,我們肯定用一個英文詞,我們現(xiàn)在不是把英文翻成中文,變成藝術(shù)史了嗎?如果要把這個東西翻譯成西方文字,漂亮的痕跡就是書法的意思。
那我們知道,中國有一種字叫美術(shù)字,大家都知道,計算機里面都有美術(shù)字,但我們知道美術(shù)字不是書法。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說(外語),我們一開始說的就是錯誤的東西,那別人怎么懂?如果換一個詞說,怎么說它,所以我們?nèi)绻尨蠹铱葱煳嫉淖謱懙亩嗪冒。袃煞N人覺得不好,一種是少年兒童覺得不好,小孩要寫這個字,不被老師罵死才怪呢。過去我的小孩叫朱元璋,他在小學的時候,我老被老師找去,這個教訓,把北大的教師找到那個地方坐著,你看看你的兒子寫的字,他恨不得說跟徐渭寫的差不多,小孩覺得不好看。
第二,沒有書法經(jīng)驗的人,他也覺得不怎么好,就是你怎么好呢?你形式、平面構(gòu)成都不具備怎么叫好的。所以這一類的事情,就引起了我們今天的課題,就是到底什么是世界的藝術(shù)。我們?yōu)榱肆私馕覀儚淖约褐v起,我們說我們今天翻譯的這個書,發(fā)現(xiàn)這個書里面沒有我們自己在,那么我們自己在哪兒呢?我們自己在的地方,跟這個西方人所建立的藝術(shù)史的概念,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那么我們就找到了一個代表,這個代表叫三希堂,有個東西叫三希堂,在哪兒呢?在故宮里邊,現(xiàn)在在故宮里邊還有三希堂,它是乾隆當年的書房。之所以叫三希堂,就是在這個小暖閣里邊,一直有三件珍寶被一個非常風雅的皇帝,日夜把玩,其中有一個作品叫《快雪時晴帖》,傳說是王羲之寫的,實際是一個唐代的摹本。乾隆一輩子在這個上面,就做這個題字,就是做評論文章,就像我們現(xiàn)在寫的美術(shù)批評文章,他做了多少次呢?一生寫了73次,你想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對于一件藝術(shù)作品,一輩子做70多次的評論,可見對它重視。
那么這三件珍寶是從多少作品當中選出來的呢?是集天下之收藏,最后收入故宮,當時在乾隆的紫禁城里邊收藏了60萬件作品,那么選出三件作品,作為他的最高代表。我剛才說一個代表大家就相信了,這是一個代表,他選出了,并且真實的顯現(xiàn)了他的重視。這種選擇我們且不說這是某一個封建帝王的喜好,我們只說它至少代表了一種審美的方法和對于藝術(shù)判斷的標準。為什么我們這么說呢?大家記得我們今天有一個重要的國寶叫做敦煌對吧?我們想到敦煌,我們心里邊就有兩個感覺,第一個感覺是一個美好的記憶,就在荒漠之上,香煙繚繞之間,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洞廓,上面都是壁畫。第二是一個痛苦的回憶,敦煌是被帝國主義強盜劫奪過。
我們大家回頭想想,一個皇帝曾經(jīng)為了一件藝術(shù)作品,要在上面提拔70多次,而收了幾十萬件作品在自己的宮殿里,他總不能說他不懂文化,或者不要文化,但是敦煌難道對他來說鞭長莫及嗎?我們稽查一下乾隆的文治武功,發(fā)現(xiàn)敦煌早就是在他的囊中。也就是說,對他來說敦煌不是藝術(shù),所以才棄之不顧,否則他就會像三件珍寶一樣的,雖然不能把玩于手邊,但至少可以加以維護,加以保護,如果他認為這是一個珍寶的話,大家可以理解對不對?
也就是說中國肯定有一套關(guān)于藝術(shù)的想法,他有一個重視的地方,也有一個忽視的地方,這一進一出就反映出他的判斷。什么是判斷,就是價值標準,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好,什么不好,一定很清晰,才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主要通過三希堂了解這個情況。也就是說在中國這樣的地方,過去也有藝術(shù),也有關(guān)于藝術(shù)的標準,但是標準跟我們今天大家所有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區(qū)別。比如說我們今天置為國寶的敦煌,在當時就不被當作藝術(shù),至少不當作重要的藝術(shù),那么他們當時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他們做的,第一是王羲之的作品,叫《快雪時晴帖》,大家在座的人里邊,你們經(jīng)常到國圖來,一定是有知識的人,我就快速的滑過,你們就知道。
第二是王珣的《伯遠帖》,第三是王獻之的《中秋帖》,大家一看發(fā)現(xiàn),這個乾隆他也太有點偏執(zhí)了,這三樣東西都是書法,而且三樣東西都是手札,就是書法當中的小作品。而且這三個手札都是東晉時候的作品,三樣東西很接近。那么這個方法當然我們又可以說,這是他個人的喜好問題,但是在歷史上又何止于此呢?我們來分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審美的核心價值和創(chuàng)作原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皇帝也不過是文化中間的一個過程,他只不過是用他的權(quán)力顯現(xiàn)了這個文化的一種狀態(tài)而已。皇帝的品位其實就是文化整體品位的一個縮影,不是說他要這么選,換個人,恐怕選擇也差不多。